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第三章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龙泉市一方面要“提升现有景区品质”,另一方面要“开发建设特色的景区”,提升一批,创建一批,形成更多高品质的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在此基础上,注重培育龙泉城区的旅游功能,培育各具特色的休闲、养生、度假和乡村旅游地。

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高等级景区、高品位度假区、休闲养生基地和特色乡村为主要节点,各级各类目的地分工协调的市域旅游目的地体系。

加强旅游吸引力系统建设。

围绕旅游发展的“一一三”空间新格局,构筑“山(龙泉山、披云山、浙西南大峡谷、昴山)、瓷(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大窑龙泉窑遗址、龙泉青瓷宝剑苑、上垟·中国青瓷小镇)、剑(中华宝剑文化园、龙泉宝剑厂〈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系统。

一、构建龙泉旅游发展的“一一三”空间格局
“十二五”期间,龙泉市将奠定点、线、面结合的旅游发展“一一三”空间格局。

一城(点)——山水古城、旅游新城
一江(线)——瓯江龙泉溪观光游憩带
三区(面)——山水观光旅游区、剑瓷文化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

(一)一城——山水古城、旅游新城
市区是整个龙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区内各大景区(点)的城市依托,也是全市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增强龙泉城区的旅游功能,精心规划,把龙泉城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加快龙泉城区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

以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青瓷宝剑苑、龙泉中华宝剑文化园区、留槎洲水上乐园、白云岩景区、崇仁寺(华严公园)宗教旅游区、藏龙十八瀑景区以及九姑山森林公园、凤凰山爱情主题休闲公园、棋盘山公园等景区景点公园建设为支撑,同时,建设一批高品位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休闲场所,丰富龙泉城区的旅游休闲项目,有效提升龙泉城区的旅游功能,增强龙泉城区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举措,促进老城区主要街道商业服务业态的调整和优化,逐步形成个性鲜明的旅游特色街、土特产市场、特色餐饮美食街、酒吧娱乐街等,以此集聚人气、提高城市知名度。

其中,特别要重视晚间休闲娱乐活动场所的建设,通过向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产品,吸引更多游客不仅游在龙泉,而且住在龙泉。

立足城市风貌和道路格局,规划建设连接各旅游景区、接待设施的“旅游公交线路”和“交通指示系统”,为游客走进龙泉、了解龙泉和宣传龙泉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

在城市建设时,要利用公园小品、道路市政设施、城市公共建筑等有形的器物来表达龙泉古老深邃的剑瓷文化,改善城市旅游环境,完善城市旅游接待功能,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一江——瓯江龙泉溪观光游憩带
瓯江龙泉溪观光游憩带以龙泉溪及其两岸的山水景观、植被景观、乡村景观、水上休闲、娱乐项目等作为旅游吸引物,打造以龙泉溪为核心的观光游憩带。

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重点实施留槎洲水上乐园项目,在一期已建成留槎阁茶楼、游乐设施的基础上,二期自兰巨炉田沿江打造具有龙泉特色文化的“八景”“三绝”,为游客提供“一夜不归”的画舫夜游项目,争取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做好香樟园旅游度假区前期工作,拟建成为集高档休闲、度假、会议于一体的度假区;新建凤凰山山顶公园、高机和吴三春主题公园;通过进一步整治河流两岸植被景观和村落景观,以龙泉溪漂流项目,串联沿岸的村落,大力开展乡村旅游。

(三)三区
1、山水观光旅游区
该区以龙泉山景区为龙头,包括龙泉山周边的部分村落。

以龙泉山景区为依托,利用龙泉山不可复制的高度和高原湖泊、高山草甸、云海雾凇等众多高原特有的自然奇观,发展为山水观光精品旅游景区,并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龙泉山二期开发项目,同时以政府投资为主推进披云山景区开发,以招商引资方式开发石马大峡谷景区、白云岩景区、昴山景区。

2、剑瓷文化体验区
该区以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中化宝剑文化园区为主打景区,整合大窑龙泉窑遗址、青瓷宝剑苑、龙泉宝剑厂、上垟·中国青瓷小镇等景区,建成以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两大文化瑰宝为主的文化体验区。

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两大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宝级文化产品,长期以来受专家学者所称颂。

但作为文化产品曲高和寡,只有将文化产品转为旅游产品,推动适合大众游客参与的剑瓷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才能使这两大文化瑰宝为大众游客所接受。

一是以“龙泉青瓷、人类非遗”这一垄断性资源优势,整合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和青瓷宝剑苑(3A景区)等资源,打造
国家4A级景区——中华青瓷文化园。

二是建设龙泉宝剑文化旅游区。

以“中华宝剑文化园区”为主轴,通过对中华宝剑文化的展示、演绎,着重龙泉宝剑文化的发掘提升,设置游客参与旅游活动项目;向海内外游客提供一个人文、侠义、怀古的充分体现中国五千年剑文化历史的国家4A级主题旅游景区。

三是打造上垟·中国青瓷小镇。

重点建设披云青瓷文化园项目,以此为核心,整合上垟镇木岱口村青瓷购物街、青瓷古作坊和源底村古民居的历史风貌,打造世界独有的中国青瓷小镇。

3、休闲养生度假区
该区旨在充分发挥我市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水体质量好、局地小气候宜人的生态环境优势和绿色产业优势,推进浙西南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区的建设,“十二五”时期,结合高等级旅游景区建设和农林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养生度假景点,积极探索发展以长三角大中城市老年人群为对象的长居型休闲养老养生度假基地。

南部区域以龙泉山景区为龙头,以打造5A级景区为抓手,开工建设乌狮窟养生区、十八窟休闲中心等二期项目,打造大赛湖漂流、香菇部落、龙祥观等景点,结合乡村旅游点,建设兰巨豫章至龙泉山景区的度假休闲带,成为长三角知名的生态养生高地;西部区域凭“中国生态第一市”的优势,整合锦溪昴山宗教
活动主题景区、宝溪披云山景区、住龙生态沟、上垟青瓷文化、竹垟畲族文化、八都温泉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浙西南区域中心的高端休闲养生度假基地。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高等级景区建设
努力创建5A级景区。

一是以龙泉山景区作为创建景区,完成一期绿野山庄改扩建工程,提高景区接待容量;开发景区二期项目,建设客运缆车,彻底改善景区可进入性,建设乌狮窟景区、十八窟国际会议中心,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

二是以整合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大窑龙泉窑遗址、青瓷宝剑苑、上垟披云青瓷文化园等剑瓷文化景区,打造世界独有的高品质龙泉剑·瓷文化旅游景区。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创建成功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力创建一批4A级景区。

在巩固和提升现有4A级景区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有序推进高等级景区创建工作。

根据资源环境、区位条件、开发基础和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披云山景区、中国·龙泉青瓷文化旅游区、上垟披云青瓷文化园、龙泉中华宝剑文化园区、浙西南大峡谷景区、白云岩景区、留槎洲水上乐园(龙泉溪漂流)、崇仁寺(华严公园)宗教旅游区、昴山宗教旅游主题景区、龙祥观道家养生园等一批景区,力争到十二五末,确保建成3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三、促进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让农民得利、让农村受益的着眼点,着力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推动产品提升,通过加强空间集聚推动规模提升,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推动服务提升,通过加强营销创新推动市场提升,使乡村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使乡村旅游点进一步成为全市旅游目的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大景区,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富民工程”。

以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摄影基地、农业观光等为载体,丰富和提升乡村旅游内涵,重点建设若干个特色明显、旅游设施相对完善的乡村旅游点。

如茶坦村为代表的田园风光型,石马村为代表的民俗型,炉岙村、龙案村等为代表的高山生态型,大窑村、金村等为代表的青瓷文化型,青井村为代表的养生休闲型,罗墩村为代表的畲族风情型乡村旅游,项边村、刘坊村等为代表的安仁永和廊桥文化乡村旅游。

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开发。

以开发披云山景区为契机,依托住龙——披云山——宝溪系列革命旧址,建设“星火燎原”红色旅游线路。

红色旅游资源为披云山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2011年龙泉披云山苏维埃政权旧址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

开发思路:以走红军道·探三江源为主题形象,充分利用披云山景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依托景区内部的交通线路及登山步道,串点成线,通过资源挖掘、游线整合、
景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手段,大力开发披云山景区红色旅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