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内容;(2)、学生搜集有关超声与次声的信息、资料。
教学课题(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2.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有关超声与次声的信息、资料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高合作和交流能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2.保持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这内容不多,主要在于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特别是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次声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教育学生自觉远离次声源。
2.内容分析超声波与次声波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自然界和动物界中也大量的存在着超声波和次声波现象。
本节知识重视在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的例子,注意通过例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蝙蝠扑食蚊虫,动物中的狗的听觉等。
教材还注意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生产之中,以加强物理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如向学生介绍“用超声探测鱼群”,“超声观察胎儿”,“超声金属探测仪”等。
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超声和次声的资料收集、讨论,力求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物理有用、有趣。
3.学情分析一般特征:(1)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二的学生,大部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2)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一些基本知识。
初始能力:(1)对声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有些是错误的认知且缺乏系统的认识。
(2)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
信息素养:(1)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学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不是很强。
(3)大部分学生都会上网找资料,但能力不是很强。
4.教学重点: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
5.教学难点: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及保持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6.教学准备(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超声与次声”的相关教学材料,并翻阅了很多教学参考书,了解到教学的重难点,确定课堂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相关图片等资料,做了PPT课件。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按照我对教材的理解,学生情况的了解,并参照《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建议,本节课的设计如下: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收集信息。
我们做实验是收集信息,通过网络也可以收集信息,我事先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一方面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课堂上通过竞赛抢答的形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既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可让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点。
另一方面让他们在互联网上,甚至在自己的生活中来收集信息。
通过各个渠道收集信息,学生可以了解到超声波在各个方面都会有应用。
堂课上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踊跃把自己收集的信息拿来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主要采用师生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共同归纳整理、多媒体展示等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不仅知道了超声、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和次声的特点及其应用、破坏性,还锻炼了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合作和信息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师:这艘多年前神秘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船上的全体船员离奇死亡,没有一丝伤痕,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
那么他们的死亡之谜是什么?这个谜底就藏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当中,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二、新课教学(一)超声师:上节课,我已经布置大家去预习和查找资料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以竞赛的形式来检验大家的成果吧。
学生分四个大组开展竞赛活动。
活动规则:第一轮为抢答题,每题1分,第二、三轮为必答题,在规定时间内每个队说出一个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轮流进行,答对一道题加2分,答错不得分,用电脑在投影屏幕上计时和记分。
第一轮抢答题(投影屏幕出示题目)1、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多少?2、正常人耳朵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多少?3、频率是多少的声音称为超声?4、频率是多少的声音称为次声?5、狗的听觉范围?6、超声有那些特点?7、蝙蝠利用什么导航?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点评并拓展蜜蜂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赫兹,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为10赫兹左右,同学们谁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能听到蜜蜂飞的声音?请抢答。
第二轮必答题(比赛题目:超声的应用)学生活动:四大组轮流回答(比赛时间8~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点评,并用电脑在投影屏幕上计时和记分。
第二轮比赛结束,教师总结超声的应用(多媒体展示)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第一题2、大胆设想未来,把超声与次声发展一下,能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为我们人类造福。
以此为题材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第3节声的利用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2.超声与次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
3.超声的特点:穿透能力、“破碎”能力、导航能力。
超声的应用:碎石、B超、声纳定位、超声导航。
4.次声危害:对机器、建筑物、人体有伤害。
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用帆船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都想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好揭开谜底。
2、这堂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因此,在课堂上气氛很热烈,四大组的学生都踊跃发言。
3、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展示超声和次声方面的资料,用广博的事例生动直观地使学生对超声和次声有了一定的认识。
可以说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之处:由于时间问题,没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所以,我课后把学生查到的资料都贴在墙上,让全班同学来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两个最大的感触。
1、互联网在这堂课中起的作用很大。
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另一方面,我课件上的资源都是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的。
2、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偏重应试教学。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