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便秘便秘(consdpation)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患者粪质干燥、坚硬,排便坚涩难下,常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
西医学认为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病变、全身病变、肠道病变及不良排便习惯所引起,可分为结肠便秘和直肠便秘两种,前者系食物残渣在结肠中运行迟缓所引起,后者指食物在直肠滞留过久,又称排便困难。
'[病因病机】便秘主要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液被吸收,以致便质干燥难解。
本证的发生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便秘,多由素体阳盛,嗜食辛辣厚昧,以致胃肠积热,或邪热内燔,津液受灼,肠道燥热,大便干结;或因情志不畅,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肺气不降,肠道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柏内停,而成便秘。
虚证便秘,多由病后、产后,气血两伤未回复,或年迈体弱,气血亏耗所致,气虚则大肠传导元力,血虚则肠失滋润;或下焦阳气不充,阴寒凝结,腑气受阻,糟粕不行,凝结肠道而成便秘。
[辨证]主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兼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身热,口干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者,为热邪壅盛(热秘);欲便不得,暧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者,为气机郁滞(气秘);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咣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细者,为气虚(虚秘);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细者,为血虚(虚秘);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咣白,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阳虚阴寒内盛(冷秘)。
[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调理肠胃,行滞通便。
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处方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配穴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气秘者,加太冲、中脘;气虚者,加脾俞、气海: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阳虚者,加神阙、关元。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神阙、关元用灸法。
方义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
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肠腑通调。
水道、归来、丰隆,可调理脾胃,行滞通腑。
2其他治疗(1)耳针法选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
毫针刺,中等强度或弱刺激。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注射法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穴位。
用生理盐水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按语]1.针灸治疗本病尤其对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疗效,如经治疗多次而无效者须查明原因。
2.平时应坚持体育锻炼,多食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二十六、脱肛一、定义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和直肠粘膜脱出肛门之外的一种疾病。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和儿童。
二、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脱肛除与大肠有关外,还与肺、胃、脾、肾等脏腑有关。
肺与大肠相表里,胃为六腑之大源,脾为肺之母,,肾开窍于二阴。
又主一身之元气,以上脏腑都可影响大肠,发生脱肛,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虚者多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或劳伤耗气,或产育过多,或大病久病后,气血亏损,或便秘努责,或慢性腹泻,或久咳等,以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而致肮脏。
若小儿先天不足,气血未旺,或年老体衰,或滥用苦寒攻伐药物,亦能导致真元不足,关门不固而致脱肛。
实者多因痔疾等湿热郁滞,下注直肠,发为脱肛。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脱垂与解剖缺陷有关,如骶骨前面弧度较平,直肠失去骶骨支持作用,且肠管方向较垂直,肠管容易向会阴部下移和套入,多见小儿发育未充或先天发育不全、年老久病、营养不良、神经麻痹等使骨盆底部组织软弱,而致直肠脱出;也可由习惯性便秘,长期腹泻,多次分娩、久咳、体力劳动强度过大,致使腹压增高,引起直肠脱出。
三、辩证分型本病发病缓慢,初起仅在大便时感觉肛门胀坠,肠端轻度脱出,便自行回纳,日久失治,脱肛日趋严重,稍劳即发,脱垂后收摄无力,须以手助回纳,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若有湿热或痔疮,迫使直肠垂脱,伴局部红、肿、热感,苔黄,脉弦滑。
现代医学将脱胆分三:1、为直肠粘膜脱出,长3~5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自行纳回。
2、为直肠全脱,长5~10cm,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粘膜皱壁,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使后有时需手助回复。
3、为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
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四、治疗1.刺灸法治则:益气固脱。
处方:百会长强大肠俞(承山)方义:百会为督脉与三阳经脉交会穴,气属阳,统于督,针之可使阳气旺盛,有升提收摄之力。
长强为督脉之别组,又近肛门,可增强肛门约束能力;大肠俞为大肠经气转输之处。
可充实大肠腑气。
随证配穴:肺气不足配肺俞,肾虚配肾俞、三阴交,湿热下注配阳陵泉、承山。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湿热下注用泻法;百会可施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选穴:直肠大肠皮质下方法: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用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五次。
3.挑治法选穴:在第3腰椎至第2骶椎之间,脊柱旁开1.5寸处的纵线上,任选一皮肤反应点,挑刺。
方法:在该区内找寻皮肤反应点,用三棱针或员利针,挑破出血,外敷消毒纱布。
二十七、癃闭一、定义癃闭是以排尿困难,少腹胀痛,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
“癃”是指小便不利,点滴而下,病势较缓;“闭”是指小便不通,欲溲不下,病势较急。
二、特点:癃、闭虽然有区别,但都指排尿困难,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故合称闭癃。
本证可包括膀跳、尿道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所造成的排尿困难和尿渚留。
三、病因病机本证多因膀胱湿热互结,导致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而成癃闭,但亦与三焦、肺、脾、肾、肝诸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
肺为水之上源,若肺热壅盛,肺气不能清肃下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热邪团阻而成癃闭;若脾虚气弱,中气下陷,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小便亦可不利;或因肾气受损,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膀胱气化无权,溺而不出;肾阴不足,无阴则阳无以化,津液耗损,便生癃闭。
肝主疏泄,其经脉绕阴器抵小腹,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三焦气化不利,水道受阻,而成癃闭。
此外,各种原因跌仆、外伤等,使膀胱气机受损,亦可致癃闭。
现代医学认为动力性梗阻引起的尿潴留,多见于麻醉、手术后和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的损伤、炎症等所引起。
松弛平滑肌的药物,如阿托品、溴丙胺丙林、山莨菪碱等,也可引起尿潴留。
四、辩证分型闭癃一证,辨证当分虚实,由肺热气壅、肝失疏泄、中焦湿热下注,或因尿路阻塞引起的属实证,由肾阳虚衰、脾气虚陷引起的属虚证。
1.实证发病急,小便点滴而下,短赤灼热或闭塞不通,小腹胀痛,苔黄,脉弦涩。
若肺热壅盛,兼见呼吸短促,咽干咳嗽,苔黄,脉数;若肝失流泄,兼见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黄,脉弦;若膀胱湿热,兼见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数;因气滞血瘀则兼见小腹满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虚证发病缓,小便不通,排出无力,精神疲倦,舌质淡,豚沉细而弱。
若脾虚中气不足,兼见气短纳差。
小腹坠胀;若肾阳虚弱,命门火衰,兼见面色味白,神气怯弱,腰膝酸冷,畏寒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五、治疗1.刺灸法(1)实证治则: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处方: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方义:中极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
俞募相配,疏通膀胱,促进气化,通利小便;三阴交通调足三阴经气血,消除瘀滞;阴陵泉清热利湿,气化疏利,癃闭可愈。
随证配穴:肺热壅盛配尺泽,肝郁气滞配太冲,外伤血瘀阻络配血海。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虚证治则。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
处方:肾俞脾俞三焦俞关元方义:命门火衰,中气不足,治以温补脾肾为主;肾俞、脾俞以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导致三焦决渎无力,取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乃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以达启闭通便功效。
随证配穴:肾阳不足配复溜,中气虚陷配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亦可用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选穴。
膀胱肾尿道三焦方法: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用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穴位敷药法选穴:神闕方法:大葱剥去老皮切碎,捣烂敷神穴;或取大蒜2枚,蝼蛄2个共捣烂,用纱布2层包裹,贴敷神穴;或用田螺10个,麝香0.1G,将麝香末纳入神穴,再将田螺捣烂敷神穴,外用纱布胶布固定,加热敷。
六、注意事项①针刺治疗癃闭有一定疗效,膀胱过度充盈时,下腹部穴位斜刺或横刺。
②如属机械性梗阻或神经损伤引起者,须明确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水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或全身而言。
临床根据虚实辨证,分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水肿常见于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内分泌失调和营养障碍等疾患。
[病因病机]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等三脏。
人体水液运行,依靠肺气通调,脾气转输,肾气开阖,从而使三焦发挥决渎作用,使膀胱气化通畅。
如脾肺肾三脏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发生水肿。
若外邪教表,卫气失和,肺气失宣,风遏水阻,水道不通,溢于肌肤而成水肿;若水湿侵淫,劳倦过度,涉水冒寒,湿困于脾,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若肾气亏虚,元阳所伤,不能化气行水,开合不利,水液内停,而成水肿。
三脏发病,互为影响,如肾虚水泛,可逆于肺;肺气不降,失其通调肾气更虚;若脾虚湿盛,必损其阳,肾阳必衰,不能温养脾土,脾肾俱虚。
临床一般感受外邪而发,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造成,病位多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辨证分型】1.阳水多为外邪引发,若风邪袭肺,则发病急,初起面目浮肿,继则遍及全身,小便不利;偏于寒者,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若因湿邪困脾,症见全身浮肿,以四肢为重,小便短少,神疲乏力,纳差胸闷,苔白腻,脉濡缓。
2.阴水多为脾肾阳虚而致,若脾阳不运,则发病缓慢,足附先肿,渐及全身,按之凹陷,面色萎黄,神疲肢冷,脘闷腹胀,纳差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若肾阳虚衰,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腰部冷痛,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恍白,尿量减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疗】1、刺灸法(1)阳水治则:疏风宣肺,健脾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