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教育体制诞生的那天起,班主任就担任着有“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等多重角色。

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所以,这就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的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具体来说,就应该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一个班集体是学校构成的基本部分,班主任就是这个集体的调度员。

若说班级是只船,那班主任就是领航员。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而,组建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建立良好班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学生要在这个集体里学习、生活、成长。

要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和风貌。

好的环境能激励人,使人上进。

因此这个集体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爱班好学的集体精神,这精神从何而来?它来源于班主任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工作。

重视思想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建设班级的法宝。

班主任利用班会、中队会、辩论会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四有新人。

这是树好班风建立良好集体的重要表现。

因此,班主任还需经常对学生进行热爱班集体的教育,要有“与班级荣辱与共”的心,以此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培养选拔班干部,组建班委。

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培养好班干部队伍,形成强有力的核心,凝聚班力,民主管理。

得力的班干部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助手,是班集体的领导核心,是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积极人物”能带动全班同学共同奋斗,不断进步。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列出班干部应具备的几个条件:(1)德、智、体全面发展;(2)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为集体服务;(3)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然后让学生选出心目中的合适人选,如此同学们初步建立了对班干部的信任,提高了班干部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班干部的培养则更为重要。

应抓好四方面的工作:(1)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干部树立为集体服务的精神,通过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职责的重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身作则,做学习的楷模。

(2)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协助班干部做好调查研究,逐步学会处理班级事务和偶发事件。

在交给班干部工作任务的同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培养班干部的光荣感、责任感和工作能力。

(3)鼓励班干部开拓进取,在同学中维护班干部的威信,放手让他们大胆开展工作,如让班干部搞好班风,采用“一帮一”的方法辅导后进生等。

(4)帮助班干部修正错误。

学生干部由于阅历经验少,常常会有一些失误,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干部自我检查和批评,创造条件给他们修正错误,提高领导能力。

通过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发挥其骨干作用,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使整个班级充满活力,蓬勃向上。

3设立班级建设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

有目标才有动力。

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

然后,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

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

因此,鉴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班级的班规就是班级的规章制度,班规是其具体表现。

制定班规时,可以在学生自由讨论的基础上,从学习、纪律、品德、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

班规的具体内容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要求,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

二、用师爱培育未来的栋梁。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是教育的基础,有了对学生深沉的爱,才有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育。

”是啊,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教育的钥匙,爱是教育的种子。

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学生的爱,使学生无论任何时候都感觉到这种爱的真诚。

古代教育论著《学记》也指出:教师真诚的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一名称职的班主任,他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分数,而更应关心的是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层的精神生活,那么,要如何去热爱每一位学生呢?(一)尊重学生。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学生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

老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每一个人,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不要挫伤他的自尊心,让他们都健康地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但是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我们却常常习惯于以“权威”的身份出现,一味强调“师道尊严”长期以往的教育,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那么如何做到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学生呢?1、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信心,才有前进的动力,就会有成就感。

相反,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会使学生自我否定,不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教师失去信任。

2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平等、公正的对待,所以,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一视同仁,而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等主观原因而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样,在伤害学生自尊的同时,也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二)爱学生。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

”——捷尔任斯基。

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由于爱学生的方式和手段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教育的一切奥秘在于如何爱孩子,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爱学生,还要懂得怎样去爱。

英国著名教育家罗素在《教育与美》一书中说过一句话:“为爱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须的,也是他的学生所获得的。

”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共同追求,那么该如何爱学生呢?1、要了解和信任学生。

学生同样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没有对学生的全面、仔细的观察,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何与学生交流?所以教师要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他的成长环境;既要了解他的性格特征,又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要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能把严与爱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

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

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严爱结合。

(三)赏识学生。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詹姆斯。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师是爱学生的,但往往由于“恨铁不成钢”,对学生多是挑剔、苛求,而少欣赏。

最终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努力塑造美好的灵魂,而且也要懂得欣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必然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1、关注学生的优点。

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存在着无尽的潜力,就像一个等待开采的宝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的“爱的眼睛”。

抓住这个闪光点,不断地赞赏、激励,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重视的感觉。

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不要只盯着学生的不足。

恨,并不能使铁变成钢,而赏识则会造就一个学生的成功。

2、重视学生的每一步成长。

赏识学生,必须重视学生的每一步发展,时刻关注学生,激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

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行动、语言对学生才有震撼力。

3、多赏识学生。

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激情的手势,都可以驱散他们心底的不自信,可以恢复他们的自尊,重新感受阳光的温暖,因此,作为教师,应学会多欣赏自己的学生。

4、要“赏识”同样需要“批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教育中,“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方面,关系密切,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出来,或者摒弃那一方。

一味的批评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而二者要有一个平衡,使得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共同教育学生。

学校、社会和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三者各有不同的优点和优势,它们通过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各种的教育力量,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融合三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能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利用学校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开展班级教导工作,既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又要与科任教师保持密切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充分利用核心力量——少先队来开展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养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习惯,提高班级工作的效能。

2、争取亲职教育的力量。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学生家庭联系的纽带。

家庭教育为儿童品德、智力、身体等方面发展奠定最初的基础,小学生与家人朝夕相处,有着血缘的、经济的、理想的、文化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特殊地位。

所以,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和班级,一起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同时还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家长会来沟通联系,争取亲职教育的力量。

3、调动社会教育的力量。

班主任要协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调动社会教育力量做好班级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