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结构
课程的组织结构就应该是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配合,组织。

这种配合,组织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全面的,包括纵向水平和垂直水平两个维度。

一.课程的纵向组织结构
纵向结构具体表现为怎样从最宏观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最微观的课程形式。

----就是从由上面倒下面,由宏观到微观的课程形式
最一般的纵向组织结构是: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这样一种从宏观的设计到微观的教学安排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实施要求4个部分组成,具体可以分为7个方面---------------也就是它的内容和格式
(1)培养目标,即预期的课程学习效果-----课程目标
(2)课程设置,即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应开设那些学科-----应开设的学科
(3)学科开始顺序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

--------------先上什么然后上什么
(4)课时分配,一节课应该分配多少课时
(5)学年和学周安排,---------教学周数
(6)考试考查的,要求,方法------考试要考的内容
(7)执行计划的若干实施要求。

-------怎样地去执行
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的制定需要的问题:
(1)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四个现代化
(2)目标层次清楚,目标要全面恰当,要求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之分。

(3)整体结构合理。

合理安排各类课程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实际上是规定教学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是从总的方面来规定国家课程教学过程达到这一素质要求。

-----------就是要从总的方面来规定
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个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

它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3个部分。

如有“附录”则为4个部分。

前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怎样设计
课程目标: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的和阶段性的
实施建议:有教材编写意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必须以课程计划为依据,并为后者贯彻落实服务。

在编制过程中,要注意:
(1)分析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体系,确定基本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

----知识体系结构,目的,要求等
(2)使学科逻辑和学生的心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依据
(3)研究本学科的内部部分内容之间的纵向,横向的联系。

-------课程的组织结构
(4)处理好理论与事实,观点,材料,知识,技能的关系,使学生技能掌握知识,又能够加以运用。

----------课程组织要素
(5)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

----个性发展
(二)教科书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凡是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一般都有相应的教科书。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体现在课本上
教科书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物化形态,教科书规定的内容限定了教学的范围,成为师生双方进行教学的最重要资源。

------------教学内容的具体是教科书
教科书的采用或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自由制3种。

国定制:中央制定的
审定制:由民间编辑出版教科书,经中央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自由制:民间编辑出版教科书,无须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或认可。

注意问题:
(1)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实现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统一。

教科书的编写从总体上是为社会发展服务。

但必须与个人的需要相吻合。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3)使学科逻辑,心理逻辑,教学逻辑相互结合。

-----依据
(4)教科书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阅读。

二.课程的横向结构
课程的横向组织结构探讨的是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即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如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以何种比例唯一。

是否需要设置选修课,必修课程如何安排,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如何协调----------协调各个学科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组织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的涵义
显性课程也称为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露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

----------------------------也就是在课程表出现的课程?课外活动?
(2)隐性课程的涵义
亦称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与显性相对应)是指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也就是如进行课外参观博物馆啊,集体阅读,交流诗集等
(3)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
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系统知识
隐性课程是非计划,非预期,无组织的,随机性的,是师生不自觉流露和接受的。

,陶冶性
情,发展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到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
相互补充,显性课程通过普遍性的经验积淀逐渐形成新的隐性课程,推进隐性课程的发展,隐性课程为显性课程提供直接经验的或社会政治,价值体系的支柱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涵义
必修课程是由国家,地方,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2)选修课程涵义
选修课程是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资源选修的课程。

---------不是要规定要修的是资源的
选修课程,根据学习的要求,可以分
限定选修课程(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
任意选修课程(自己选什么就是什么)
选修课程,根据学习的内容,可以分为:
学术性选修课程
1.提高类--------提高必修课的基础
2.拓宽类-------扩大知识面
职业技术性选修课程--------面向以后职业
趣味性选修课程-------自己喜爱的
促进课程加入选修课的原因是知识迅速发展和分化,以及课时之间的不足的矛盾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现实社会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能力
还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个性
平等主义和能力主义的问题。

在教育当中要考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不同的能力去设置课程。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各学科皆具有固有的逻辑和系统。

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应用广泛的课程类型。

--------也就是一般性的知识性的学科。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主要倡导者是杜威-----------------要通过学生兴趣来组织的教程。

代表人物卢梭,菲斯泰洛尔,克伯屈
课程设计不当,就会导致形式化和片面化。

此外,经验的组织难有共同一致的标准与计划,无法比较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两者直接按是互相补充,而非互相替代的关系。

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综合课程的内涵
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点的课程类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

使学生能够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程。

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和相互渗透,加重学生的负担。

-----------就是要综合不同的学科。

卢梭,福禄培尔,赫尔巴特“统觉论”“学科联络”“中心统合论”
齐勒“中心统合论”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课程是以分科课程的改进形态出现的,而不是作为分科课程的对立形态出现的。

综合课程包含分科课程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