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翻译研究综合法及其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研究综合法及其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一、翻译研究综合法的理论基础 (一)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格式塔心理学诞生 于 1912 年。该理论关注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整体感知,并把 人们组织视觉刺激源的方式分为闭合性、凸显性、简约性、 连续性、相似性等几个法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并不 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 的性质和意义;文本的整体性,不是语言成分的简单叠加, 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具有完形的特征(潘 卫民,2006)。 (二)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原型理论”的 哲学基础是体验主义,它立足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经验和 观察,对范畴的划分和性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原 型理论可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范畴不能以一套充分而
特色的隐喻时,就应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采用意译法。如: Justice has long arms.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Right now,a lot of banks are kicking the tires and trying to determine how ATMs can improve their network’s operation. 现在很 多银行正加紧研究,试图弄清自动取款机是怎样改进他们 网络的运行的“。kick the tires”是英民族一个特有的形象表 达,其意思是“使汽车加速”。如按字面意思译成“踢车胎”, 恐怕会令很多中国读者费解。所以,汉译时舍弃形象,将此 引申为“加紧研究”,译文体现了原文的意义。
4.加注法。有时在译文中保留了源语的喻体形象。但由 于文化差异,隐喻的含义难以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特别 是有些蕴含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典故,为便于译文读者的理 解,可用加注的方法处理。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注:“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 中心。)
·71·
1980:4)。一个完整的隐喻主要由“本体”(tenor)和“喻体” (vehicle)组成,其形式是把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隐喻意义 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 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的域特征 的目的。如人们常说“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把 时间看成金钱,以金钱的宝贵来映射时间的珍贵。
·72·
考高考对教学导向作用,那只有研究命题的内容,研究中 考,考点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探究核心能力的提炼,要 变耗时、耗力的低效为省时、愉快的有效。可以说,读课标、 研教材、练命题是新时期教学三大基本功,是提炼教师专 业水平一个可行的举措。
以行政、教研、学校三位一体区域性推进特色办学,创 学校品牌,是爱辉区教育发展的选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 选择。我们举全区教育之力,推行“以教导学,先学后教”的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一个回归,只有改进课堂教学,才会 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幸福和尊严,才是教学 的民生,薄弱学校转变为优质的学校,各类学校各得其所 得发展,教育的公平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葺
(二)翻译策略 1.直译法。有些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述及其喻义有 共通之处,无论是隐含意义还是字面意义几乎完全相同, 翻译时可直接采用直译法。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 2.意译法。英语和汉语中有些隐喻具有独特的原语文 化特征,直译法很难将原语的文化色彩表达出来,无法达 到语用上的对等。在处理一些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文化
且必要的特征来界定,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第二,范畴成 员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范畴中某一成员与原型的相似 度越低,它的隶属度就越低(赵巍、石春让,2006)。根据原 型理论,一个范畴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特征构成的 “完形”概念,这些特征并不是是界定该范畴的充分必要条 件,而只是它的原型特征,属于某个范畴的成员有核心和 边缘之分。
二、综合法的隐喻翻译观及翻译策略 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 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
【作者简介】王 宁(1980-),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外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商务英语教学。
□编 辑 / 徐霄天
(上接第 70 页)教或放任于学的偏激误区,构建“以教导 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正是均衡教与学的增长新方 式,是解决“厌学”正确的选择。
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是拥有一支学习型的教师 队伍,我们通过“说教材”活动,建立了校本培训新机制。说 单元教材:一是把课程目标核心能力学业水平,结合教材 内容进行阐述性的具体形态描述;二是经过知识树的构 建,确定正确的教什么与系统性了解知识结构;三是通过 对教学重难点的示例而达到把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 要变教案为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什么。有了可测性,准确 性的学习目标,这正是导学与学教的前提,也是变说教型 为体验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习情趣的开始。此外, 还要通过“练命题”去提高作业训练的效能。我们不否认中
综合法认为隐喻翻译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差异,由于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概念转换方法与隐喻投射取向,隐喻意 义通常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英语中“猫”(cat)的 隐喻义是“敌意的”(malicious),而在德语中“猫”(katze)的 隐喻义却是友好和善。因此,若不考虑文化差异按字面意 思直译,就不能准确传达隐喻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潘卫民.景点英译的格式塔诠释[J].中国科技翻译,2006,(04):44-47. [2]赵 巍,石春让.译学词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03):89-93. [3]Snell-Hornby·Mary.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8. [4]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关键词】 综合法;格式塔理论;原型理论;隐喻;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0)04-0071-02
翻 译 研 究 综 合 学 派 的 代 表 人 玛 丽·斯 奈 尔 - 霍 恩 比 (Mary Snell-Hornby),是维也纳大学的翻译教授,长期从 事英语、德语翻译工作。她在翻译研究方面很有建树,是欧 洲翻译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其翻译理论在国际翻译界也颇 具影响。霍恩比在 1988 年出版的《翻译研究—— —综合法》 一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她的翻译观,即翻译研究的综合法, 以其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见地使其成为霍恩比在翻译 界的成名作。
3.换喻法。由于英汉文化间的不同社会经历和认知方 式,从而使英汉民族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常会运用不同的喻 体。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地变换英语隐喻的喻体,使用汉语 读者熟悉的比喻形象,以求“神似”表达,使读者更好地理 解。如:To kill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斯奈尔-霍恩比倡导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的翻译 研究的综合方法,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本在文化语境中 的作用,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的观点。斯奈尔-霍 恩比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提出翻译研究综合法,但 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似乎仅仅停留在对该理论的介绍。 笔者将扼要介绍斯奈尔-霍恩比的翻译思想和理论,并将 这一理论应用于隐喻的翻译。
(一)综合法的隐喻翻译观。综合法对隐喻翻译的主要 观点:“隐喻是一种话语”,“是具有三种特性(物体、意象、 意义)的综合体,是相同与差异的完整的统一体”;“隐喻随 着文化的发展而变化”,“隐喻是否可译,翻译难度有多大, 该怎样翻译,究竟是否应该翻译,这些都不应该由一套抽 象的规则来决定,而应该由具体语篇中的具体隐喻的结构 和作用来决定”(Snell-Hornby,1988:55-58)。
三、结语 以上四种方法其实只涉及一个翻译策略的选择。综合 法认为,在翻译隐喻时究竟应该选择哪种方法应该由具体 的文本和文化背景来决定。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 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的隐喻文化有很大的差别。 翻译时,译者需要认真吃透原文,照顾到不同民族文化的 习惯和特点,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适当处理。葺
□编 辑 / 徐霄天
(三)综合法的主要观点。翻译研究综合法的主要观点 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翻译研究不应当仅被视为是其 他学科的派生物或分支学科,而是综合性的跨文化的独立 学科,除了语言学和文学之外,它还必须吸收进心理学、人 类学和哲学的内容;第二,语言学研究已经从微观转向宏 观不断扩大其研究领域,翻译也应从语境和文化背景出发 研究文本。正如格式塔理论所指出的,对部分的分析并不 能得出整个文本的含义。因而,翻译研究应采取“由上至 下”的分析方法,不孤立地看待每个词语,而要联系它在整 篇文章中的地位和功能,从宏观的语篇入手分析微观的词 语;第三,传统的范畴化模式的分类过分严格,充满了二元 对立,这对有着细微差别的各种翻译实践丝毫无补,宜把 类型学(typology)改为原型(prototype),模糊不同类型间的 边界,提倡层化模式;第四,传统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方法常 孤立地看待语言现象,而翻译涉及的是关系网络,个别部 分的重要程度是由文本、情景和文化这一更大的背景来决 定(Snell-hornby,1988:35)。
2010 年 4 月 总第 152 期 第 4 期
黑河学刊 Heihe Journal
Apr.2010 Serial No.152 No.4
翻译研究综合法及其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王宁
(开封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 翻译研究综合学派以格式塔理论和原型理论为基础,提出翻译是一门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综 合学科。在实际翻译中,个别词、句的重要程度是由文本、情景和文化这一更大背景来决定的。翻译综合法认为隐喻 翻译应考虑文化差异和隐喻在具体文本中的作用,可主要采用直译法、意译法、换喻法和加注法等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