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插入思维导图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层层深入,尽量多讲一些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2.电脑室、多媒体教室;
3.学生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
4.将全班同学以自愿的原则分为5组,让学生推举一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同学为组长。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接触、讨论问题。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综合评价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得分
自评
互评
家长评
教师评
一、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
1、认真参加每次活动
2、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3、做好资料累积和处理工作
4、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
5、乐于合作,能和同学交流,尊重他人
6、善于提问,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7、关心国家大事,有一定的责任心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
1.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2.设计“调查记录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3.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8、能对自己进行“反思”
9、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想法与成果
10、不怕吃苦、用于克服困难
11、能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12、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13、有求职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
14、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5、积极实践,发挥个性特长,施展才能
总评
(星星总数)÷3
(总自评+总互评+总师评)÷4
1.组织学生讨论。
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
5课时
成立课题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
2.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内分工可以分为收集资料小队、实地考察小队、科学实验队等。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2.制订合作学习规则(或者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3.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1.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3.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1课时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1.列举课题名称
2.(1)讨论要比较全面地了解荒漠化现象,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呢?(2)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以学生最急于了解或最感兴趣的方面,确定研究主题,比如:①认识我县的荒漠化现状②我县的荒漠化是怎样形成的③西北荒漠化的成因与我县荒漠化的成因有何不同?④荒漠化现象应该如何防治。
注:1、评价结果分五个星级
2、五星表示优秀;四星表示较好;三星表示一般;两星表示尚可;一星表示仍需努力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让学生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通过有关荒漠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2)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后探讨答案。
分别设计3个形状大小大体相同的锥形土堆,其中一个土堆覆盖上草皮,另外两个什么也不盖。
①将等量的水轻轻倒向两个土堆(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②将等量的水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③将不等量的水分别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3)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展示相关图片“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4)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后得出。
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
1.认识我县的荒漠化现状
2.我县的荒漠化是怎样形成的
3.西北荒漠化的成因与我县荒漠化的成因有和不同?
3、课题介绍
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荒漠化含义的理解;
(2)荒漠化成因的理解;
(3)认识我县荒漠化的现状;
(4)荒漠化的防治。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教师提示本县的一些荒漠化景观(如学校后山的红砂岩山、本县正在开发的东华寺旅游区的石山景观)。让学生思考这些景观属不属于荒漠化?
本次研究性活动主题贴近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知识搜索方面。课堂教学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方式,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以一个探究者的角色积极地学习。通过此次活动提醒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升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力还是有所欠缺,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难免受到学生互相之间的制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设想。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日后提供更多的课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研究课题名称: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设计者姓名
王彦岗
所在学校
同煤二中
所教年级
高一
研究学科
地理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我国又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县荒漠化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
4.荒漠化现象应该如何防治。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每个同学都要有自己的实验心得,最终以小组的形式归纳总结上交。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份来自自己、同组组员、他组以及老师评价形成的综合评价。
六、资源准备
1.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