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基本概念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基本概念

黎平县尚重镇中心小学六年级数学概念总复习资料数学是思维运动,人越学就越聪明Peng ming zheng li2013年3月小学六年级数学概念总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数的意义1、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叫做自然数。

自然数的单位是“1”,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既可以表示事物的多少叫做基数,也可以表示事物的次序叫做序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

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最小的一位数是1。

“0”的作用:①“0”可以表示“没有”.②起“占位”的作用.在记数中,“0”除了表示“没有”外,同时起着占位的作用.③表示“起点”.如我们常用的米尺和三角板上刻度线下的“0”,也表示度量长度的起点.测量长度时,一般是先把尺上的“0”刻度线对准待测量线段的起点.④分界线的作用。

如上海某日的最低气温是0℃,显然不能理解为这一天上海“没有”温度.这里“0”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线.⑤表示精确度.如4.995精确到整数是5,精确到十分位是5.0,精确到百分位是5.00。

5.0与5.00中的“0”被用来表示精确度.数的改写: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亿”做单位的数,先找到万位或亿位,再在万位或者亿位上的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在后面写上“万”或“亿”,用“=”。

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

省略一般用“四舍五入”法,结果用“≈”。

2、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3、小数: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按小数部分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无限小数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连续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如:2.231231231……,0.2787878……)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只含有2、5这两个质因数,这样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7(如:的分母8分解质因数是8=2×2×2中,只有2,所以能化成有限小数。

如8分母20分解质因数是20=2×2×5中,只有质因数2和5,也能化成有限小数。

如分母是15分解质因数是15=3×5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3,所以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小数按整数部分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叫做纯小数。

纯小数都小于1。

(0.3,0.154,0.27878……)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带小数都大于1。

(1.256,2.4765,3.212121……)4、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如:六成=60%,三成五=35%折扣:“几折”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如:五折=50%,七八折=78%。

注意: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能表示分率,而不能表示数量,因此,在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上计算单位。

5、数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位数:一个自然数含有数位的多少叫做位数。

计数单位:像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除法、分数、小数、比的基本性质。

除法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7、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小数化分数:先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最后约分到最简分数。

小数化百分数:小数乘以100,再加上% 。

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部分可以直接算出结果,部分不可以直接算出结果,但可以用循环表示结果)。

分数化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百分数。

百分数化小数: 去掉%,数值除以100(基本上就是小数点往左移两个位)百分数化分数: 先将百分数化小数,然后从小数化为分数(或先将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分到最简分数)第二部分:数的整除1、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

2、因数和倍数: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如:15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15。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如:31最小的倍数是31,没有最大的倍数。

)3、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2整除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如302)能被3整除的特征是:一个数的各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324 3+2+4=9能被3整除)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4、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偶数:在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

(如:12、310等)最小的偶数是0奇数:在自然数中,不能被2整除的数。

(如:11、45等)最小的奇数是1。

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如:31)2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

其中最小的质数是2。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如:25、30)最小的合数是4。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因数:每个合数都能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

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如:18=2x3x3)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5、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如:5和7)判断互质数的简单方法:①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

(如3和11是互质数)②两个相邻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

(8和9)③1和任何不是0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

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的情况。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他们的乘积。

如果两个数中的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小的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的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7和11,2和17,5和7,8和9他们是互质数,所以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他们的乘积。

7和14,15和45,25和75他们就是倍数关系,所以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7、两数之积等于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积。

第三部分:数的运算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在算第一级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在右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然后算括号外面。

2、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c = a+(b+c)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 c = a ×(b×c) 乘法分配律:(a+b) ×c = a×c+a×c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第四部分:代数的初步认识1、简易方程:(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如:是方程,而3+25不是方程,5+36>100也不是方程。

)(2)解方程的方法:(等式性质和四则运算各部分间关系)A、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B、被减数=差+减数C、减数=被减数-差D、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E、被除数=商×除数F、除数=被除数÷商2、比和比例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2)比、分数、除法的联系和区别a:b=a÷b=a/b(b≠0)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 比两个数的倍数关系(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求比值: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方法是:整数比时,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

分数比时,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小数比时,同时乘以相同的倍数变为整数,再化简)是一个比(3)比例尺: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数值比例尺或线段比例尺比例尺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注意:单位要一致,一般用“厘米”单位计算)(1)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求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3)求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4)按比分配: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先求出总份数。

(各项比相加之和)(2)写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以总份数为分母,各部分比为分子)(3)求各部分量是多少。

(用总量分别乘以几分之几)(5)正比例和反比例: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另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积不变.反比例图像是一条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