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果论文水平评价标准研究-补充修改稿20110628

成果论文水平评价标准研究-补充修改稿20110628

成果、论文水平评价标准罗平安1Email: luopingan6362@摘要:本文通过对成果、论文水平评价标准的研究,归纳、整理出一般性评价标准,以成果、论文水平高低自上而下为序,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最高成果(概念类),第二类重要成果(模型类),第三类次要成果(实验与理论计算数据符合类),第四类一般成果(积累基本数据类)。

每大类中有细分为四小档。

关键词:成果; 论文; 评价标准一、导论成果、论文水平的科学评价标准问题,一直是科学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标准的复杂性,至今没有一套可供操作参考的评价标准。

因而,在社会和学术界造成了许多混乱。

例如:有人把一本九十年代末国内某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和一本八十年代初美国类似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作一番对比时,发现国内的大部分论文,搞实验的只有实验数据,做计算的只有计算结果;而从美方发表的文章来看,既有实验数据,又有利用理论模型计算的数据,并尽可能作对比。

二种论文的水平差距显而易见。

在学术会议上,听某君大谈他的工作如何好,可仔细一听,发现他讲的参考价值几乎为零,仿佛遇到了从保密局出来的人……;也有些人大谈了半天数学模型,可仔细一问,基本上是国外同行的杰作,恨不得把自己作的那部分混入其中,让谁也不明白……。

恰恰这些论文又被评为一等奖,其中某些甚至连参考文献都找不到。

当单位技术职称评定的时候,说不定会发现,某君靠几年制定了若干条规章制度,而被评上了高级技术职称。

至于涉及到不同专业之间,成果、论文水平的评价问题,则更难让人觉得心服口服。

当申报某某级科技进步奖的时候,会发现许多应用元件搭一个电路系统,没有任何原理、机理上的突破,便可拿下一等奖、二等奖什么的,号称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既然每年我们都有那么多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何我们还与国外科技水平有那么大的差距?虽然问题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其实都涉及到一个同专业或不同专业之间,如何评价科研论文、成果水平高低的一般性标准问题。

1罗平安:63年6月,男,硕士,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核物理、辐射成像、多相流监测技术、半导体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数据处理、优化方法及抗电磁干扰等研究工作。

代表性成果:罗平安,缪常,“反卷积定理”,《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 ol. 19, No. 6, 1999;“第二反卷积定理”,希腊国际学术会议ICNAAM2009,2009。

文献[1],[2]明确指出:五十年来科学哲学家已尽全力阐明(1)科学理论的性质,(2)选择一个理论优于其它理论的标准,只是每个科学哲学家、各个流派讨论科学评价标准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很难给出一个又有共性,又可实际操作的科学评价标准。

文献[2],[3]还介绍了国外多年来许多名家、学者的许多观点。

文献[2],[3]介绍了:库恩的“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有效性”评价原则;拉卡托斯的多元化评价标准,“预见标准,取代标准,进化规则”;L. 劳丹在批判前二种标准的基础上,把问题分为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提出“研究传统”作为他的评价单元,提出“可接受性,总进步性,可探索性”原则;波普尔的经验否证论;夏皮尔的“成功性,无怀疑性和相关性”原则等等。

文献[3]在从“知性标准和理性标准,实证标准和实用标准,游戏标准和生态标准,可否证度和支持度,可信度和适合度”等方面综述了各种观点后,指出:“综上所述,评价任何科学理论都要结合其真善美的本性,既要考虑其经验性和实践性、真理性和实用性、简单性和确定性、实证性和否证性、猜测性和逼真性、游戏性和相对性,也要考虑其‘自我定向的独立性’、尝试性、开放性、批判性;更要站在后现代生态学高度,综合评价它的心理支持度、日常可信度、经验适合度以及必然拥有的道德属性。

”为了进一步探索科学评价标准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现把自己整理、归纳的国际上流行的一般性评价标准之一“成果、论文水平评价标准”提供大家,以供参考,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指正,并请附带理由。

二、成果、论文水平评价标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的研究工作经验,特总结出一套“成果、论文水平评价标准”,供大家参考。

以下成果、论文水平高低自上而下为序,分为四大类,每大类中有细分为四小档。

第一类:最高成果------概念类物理学的最高成果是概念!人类的探索活动是连续的,会在已有的思维定势中,尽可能做到完善,如果哪一天遇到重大困难了,就可能不属于原来思维模式能解决的了,这时就表现为人类知识在这方面长时间停滞不前,如果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出现一种新的概念,才会峰回路转。

换言之,一个新颖的、恰如其分的概念,能打开已有思想的禁锢,开拓新的研究思路,为后续研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没有好的概念,人们将在黑暗中探索多少年,也未必会找到突破口。

故“最高成果是概念”是对的,好的新概念获得最高荣誉是当之无愧的。

但并不是随便造一个新概念,就是最高成果!只有那些可以用来建立新的模型,可以用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概念,可以应用计算和实验数据来验证的概念,才是有重大意义的。

因为只有这样,后人才能在其基础上作更多的工作,才可以具有发展性、继承性特征,否则,意义不大或意义非常有限。

1.提出重要的概念,并可据此建立模型,定量分析、解决问题,且预言与结果符合较好。

因为人们的研究活动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这种第1类重要的新概念不仅打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而且能指导后来者在其基础上从事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依据该类概念建立的模型能给与精确的分析结果,从而节约了人们大量探索活动成本,对人们的未来探索工作具有最大的指导意义。

所以,这种重要的新概念位居榜首当之无愧!2.提出重要的概念,并可据此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部分解决问题,且预言与结果符合误差较大,但基本趋势符合。

第2类重要的新概念同样具有打开人们思想禁锢的巨大作用,也可以被后来人用于深入研究工作,对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大有帮助,但由于“预言与结果符合误差较大”,说明其概念的描述还有瑕疵,有些认识尚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所以,这类概念性成果位居第2,理所应当。

3.提出重要的概念,可据此定性分析一类问题,部分趋势与实验符合。

第3类重要的新概念同样具有打开人们思想禁锢的重大作用,也可以被后来人用于深入研究工作,但由于“部分趋势与实验符合”,说明其应用条件限制较多,反映了这类概念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程度还有缺陷,很可能反映的只是研究对象的局部特征,要了解全貌尚需更多的探索。

所以这类概念性成果只能位居第2类概念性成果之后。

4.提出概念,仅用于说明某个特定重要客观现象。

第4类重要的新概念也具有一定程度打开人们思想禁锢的作用,也可以被后来人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深入研究工作,但其适用的普遍意义不够,说明其漏洞比较大,对研究对象本质的理解很不完善,需要后来人更多的深入工作,才有可能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

换言之,这类概念只粗略描述了研究对象本质特性的一个特定局部情况,但它毕竟属于人们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胜利,如果没有这些胜利,人们深入研究工作就无法取得进展,故其价值虽然位居概念类成果的末位,但意义仍然重大,是其它类成果无法比拟的。

特别要注意:其它一般性概念,如果不能据此建立模型,无法与实验结果做对比,那么就丧失了继续验证、研究、改进的基本条件,其可发展性、继承性特征就很差,导致其对人类知识库的贡献就大幅度降低了,所以提出的这类概念不属于该类。

并不是任何一个概念,便具有重大意义!第二类:重要成果------模型类一个思想是否正确,不能拍脑袋想当然,必须要用实践活动来检验。

要想具备可检验的特征,就必须先有可检验的东西,也就是说,必须先建立模型,通过推导活动,然后才能获得可以用来检验的东西。

在大的概念获得验证的情况下,对未知情况,通过建立新模型,还可以预测各种可能结果,大幅度缩小探索范围,尽可能最大程度节约探索成本,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

故模型类成果位居第二大类----重要成果类是合理的。

1.建立理论模型,可定量分析、解决问题,且预言与结果符合较好。

最好的理论模型,不仅能定性分析各种现象,还能做定量分析,而且其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这类模型,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过验证后,可以大胆地应用于许多场合,对各种不方便实验的现象进行预测,人们也可以依据其预测结果,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其知识继承性属于最理想的。

所以第1类模型,位居第二大类重要成果的最高层是理所当然的。

2.建立理论模型,可定量分析、部分解决问题,且预言与结果符合误差稍大,但基本趋势符合。

所建立的理论模型,由于“预言与结果符合误差稍大”,预示着其存在某种缺陷尚需改进,也由于“预言与结果基本趋势符合”,那么它对人们的理解和分析会很有帮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后来者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也具备大量节约人们研究成本的特性,其知识也具备继承性,所以本类模型成果位居第二大类重要成果的第2层也是恰如其分的。

3.建立理论模型,可定量分析、部分解决问题,且预言与结果符合误差较大,但部分趋势符合;或为了检验某个重要概念或理论模型的正误,而作的重大实验;或非常重要的综述性文章,对以后重大成果的出现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建立的理论模型,由于“预言与结果符合误差较大”,预示着其存在某种较大的缺陷尚需改进,也由于“预言与结果部分趋势符合”,那么它可能客观描述了研究对象的部分特征,对人们的理解和分析也是有帮助的,也具备大量节约人们研究成本的特性,其知识也具备继承性。

有些文章或成果,虽然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型,但作的重大实验检验了某个重要概念或理论模型的正误,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成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由于开拓性难度及对后来者的指导意义低于第一大类概念性成果,所以贡献不具备第一大类的特征,同样其对后续工作的指导意义也低于第二大类前2种情况,所以其贡献大小只能屈居第二大类的第3层次。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科学家虽然自己本身不具备创新性思维和条件,但他的归纳、综合能力超强,他能从知识大海中筛选出未来可能会获得突破的突破点,写出非常重要的综述性文章,为后来者指明了努力方向,节约了宝贵的分析时间,大大降低了研究成本,所以其对人类扩充知识的进程影响深远,故其贡献大小也归入第二大类的第3层次。

4.建立理论模型,可定性分析问题,预言与结果符合误差大,部分趋势符合。

所建立的理论模型,由于“预言与结果符合误差大”,预示着其存在某种很大的缺陷尚需改进,也由于“预言与结果部分趋势符合”,那么它可能客观描述了研究对象的部分特征,对人们的理解和分析也是有帮助的,这种模型一般只能用于定性分析,不具备定量指导的特征,至少在大的方向上,能起到节约人们研究成本的作用,其知识也具备继承性,但一定属于过渡性质的,属于科学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