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
• 历史上四川多发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后,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 大学教授沈正康在英国《自然· 地球科学》 杂志撰文称“相关地区4000年内无大地 震”,而芦山地震让这一“研究成果”沦 为笑柄。
• 地震预测经费偏少遭诟病 • 与地震现场的满目疮痍相比,是地震预报监测支 出经费少得可怜。4月19日,中国地震局公布 2013年度预算,数据显示,预算支出总额为近 40.87亿元。其中,地震预报监测支出近3822万 元,而用于住房保障支出达到1.54亿元。再往前 看,2012年7月19日,中国地震局公开2011年度 部门决算,当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 3562.93万元,而当年用于地震预报监测支出仅 270万元,地震预测经费不足公车消费的十三分 之一。 • 巧合的是,中国地震局年度预算头一天公布,次 日发生芦山地震,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遭遇网 友一边倒的指责。目前,中国地震局对此尚未有 回应。
•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 • 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 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 的观测来推测; • 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 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 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 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 杂的孕律过程; • 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 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 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 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 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 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在今天雅安芦山县灾区的废墟中,一个八岁小男孩被救出,但她母亲却保护 儿子而遇难,儿子才没有砸到。这个小男孩叫做杨宇杰,他母亲叫杨双梅 (音),37岁。伟大的母亲,一路走好!
【让女生先走!老师最后走】
• 芦山中学高三(5)班
• 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天灾背后, 很多人疑问为什么这一次依然是四川受难? 之前有一种说法是“汶川地震已把几千年 积累的应力释放完了”,那么,芦山这次 大地震为何还会发生?
• 由于地震预测作为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 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地震 预测的有效途径,但就现在来说,不管国 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 震。一次真正的有社会显示度的预报意见 必须给出未来地时间、地点和震级,即 时空强三要素,一种实用的预报方法必须 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 ①地震地质。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故认定地震 应属于地质过程。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 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 质背景。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往往不甚明 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认为与地震有关。 • ②地震统计。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 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 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 结为数学问题。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 究的区域往往过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 而且外推常常不准确。 • ③地震前兆。地震是地球介质的破裂,故认定地震 应属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以及地 下水等异常变化,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 。前兆 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 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也是 经验性的。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