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考试论文
1、关于四书五经的一些思考
2、中外教育史的比较及思考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3、10、30
关于四书五经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四书五经”,和它逐渐传播,演变的过程。
通过其对历史的叙述引出了它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后将视线转移的现在,即现在人还需不需要研究四书五经,是那些群体还在需要。
为什么中国的统治者都偏爱四书五经呢?以及我个人对四书五经的思考,及个人看法。
最后,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几本古书,更是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传承它,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四书五经中国文化思考需求传承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关注了,这引起我的思考,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个人感受。
1、四书的含义及其经典地位与意义: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均为儒家论著。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大学》后人认为是曾子或曾子与其弟子合著的。
《中庸》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子思所作,故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孔子思想。
《孟子》作者孟子则是子思的弟子的弟子,故其思想性显而易见。
汉代晚期时《论语》与《孝经》已获得了经典地位,至唐时《大学》与《中庸》由于韩愈及其弟子的推崇和以此为理论武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对佛教不问世事而名声大噪,至宋时得到普遍重视。
而《孟子》的经典地位却一直未被肯定。
唐时人们对其评价稍转好,但至宋时仍有人反对其权威性。
直至南宋提倡新儒学,朱熹将这四册归并为一册并为其作注、释惑,著书《四书集注》、《四书惑问》后,四书的经典地位才逐渐确立。
元代时甚至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考试科目并且将其解释为正宗和权威,直至如今亦然。
四书的经典地位及意义在于扩大了五经的价值体系。
五经的经典意义在于对那个时代的精华的保存,但却无法反映变化了的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而四经则扩大了经典的开放价值体系,满足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同时又是一定时代价值的凝结,符合经典的需求,两者的互补性正如《圣经》中的旧约和新约一般。
2、为什么中国统治者偏爱四书五经:
为帝王歌功颂德,使作为臣子的责任,因为古代书写历史的人使官员,而不是学者,他必须站在官方的立场上维护最高统治者。
这种做法后来相沿为习,很少有人脱出这个框框。
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成功者的历史,帝王功绩德行的帐薄。
历史也显得极端重要。
他的价值主要在为统治者树碑立传。
供后来的统治者学习借鉴,以便把好传统发扬光大。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最早的帝王长相如何,习惯、个性、个人生活如何,但我们明确地知道他英明伟大,功高德重,万民拥戴。
所以我们不得不敬仰,并为我们有这样德祖先而自豪,庆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孙。
“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的重要程度。
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3、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那时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礼仪等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和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此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陈来:《心灵依托不能依靠外来文化》,2009
袁跃兴:《感受“国学”的文化温度》,《河北日报》,2007 吕思勉:《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中外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摘要: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该文从学生入学的方式、学校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学校的内部结构、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师资的来源、育人的环境七个方面阐述了中外教育的差异。
关键词:教育中外创新比较
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果辉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了大量各级各类人才。
如今,我们已跨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因而,教育理念的创新成为首要之义。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基于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受种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及某些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教育处于相对较落后的状态。
笔者曾先后从互联网上查阅了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并查阅了许多资料。
认真分析了许多实际情况,初步形成对中外教育差异的一些看法。
主要有以下三个个方面:
1.学生入学的方式不同
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考试,而且很多是一卷定终身。
考试本身并不坏,但一卷定终身不好。
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扼杀了许多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
那么国外学生是如何进高校呢?以美国名校为例,一般要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参加SAT考试,但考试压力不大,因为一年有7次考试机会,随你什么时候去考,也不管你考几次,直到你满意为止。
二是高中实行学分制,至于你是三年学完还是五年学完都可以。
三是中学考试的平均成绩要达到B。
这不是一张考卷所代表的全部分数,即使你全部答对,也只能得50分。
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也可以拿25分、30分,甚至对同学的帮助有时也会算分,这样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
四是考大学要推荐信,特别是要有个性的推荐信。
五是学校个别面谈。
这就是国外很多名牌大学的“五关”。
另外,国外的大学实行淘汰制,宽进严出。
有了严格的淘汰制,开多大后门都没用。
如果你个人能力不行,即便是开后门进去,也是自讨苦吃,过一年你就得自动“下岗”。
所以选择大学还是要与自己的能力相配。
2.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对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
纽约的服装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各家的定位却不一样。
不同的学校发不同的音,只有这样才能够奏出美妙的乐章。
如果我们都往一个方面挤,就不能奏出动听的乐曲。
同时,不同学科对学位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个好的高等学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培养出多少硕士生和博士生。
据统计,我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但最近某地出年薪16万聘请高级技工,却没人响应。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高等学校结构,使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3.学校的内部结构不同
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
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
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
国外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
我国的高校却趋于雷同。
对复旦或者北大这样的学校来说,教学的方向不能多,但横向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可以多。
但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像被领到了一个个窄胡同里面,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
比如哈佛大学早就规定,学生入学后都要先学七艺,即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后又加上语文、人文、社会、自然。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可以具备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通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而学生分专业是大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
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
例如,在哈佛医学院里就有许多本科学文科甚至学音乐的学生。
这在我们这里,简直无法想象。
知识经济依靠的是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
如何点燃隐藏在青年人头脑中的智慧火种,让它燎原中华大地,出现一批又一批富有“梦想、创造性思维、发明”能力的年轻人,如何结合实际创新我国的高等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参考文献】
康永杰:《创新教育比较及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史万兵:《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