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课件)
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诗
公元七世纪,当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 及其身后的“哈里发”相继攻陷麦加、耶路撒冷 与亚历山大城,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 拉伯帝国之时,在东亚大陆,杨隋和李唐相继开 疆拓土,军威四震,建立起东临日本海、西至中 亚西亚的隋唐大帝国,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 中国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 代。
形式上长于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节 奏腾越多变。
高适诗
• 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其诗充满豪侠气 质。多揭露军旅中的多种矛盾,较为深刻地 反映社会现实。
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赛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 … … … … … … … … … …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
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 2、
唐诗的发展历程: 初唐:批判六朝文风,为开创一代 新风打下基础。 盛唐(公元712—755年): 进入全 面繁荣时期。 中唐:又一个繁荣时期。 晚唐:唐诗的衰微时期。
初唐代表诗人:618—710年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历仕武则 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陈 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 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 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洛宾王 王杨庐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唐诗繁荣的原因
二、宽松的思想空间,活跃的文化氛围。 文学即人学,诗歌的繁荣和人的思想的活跃密切相 关。唐代,特别是盛唐的宽容,文化政策上不推行文化 偏至主义,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在意识形 态上奉行三教并重的政策,盛唐统治者放任诸教、诸说 流行,或者说是主动吸纳诸教百家而听其自由发展,给 盛唐社会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形成了多元的美学形 态和审美心理结构。 “三教并兴”,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 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 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这些对于唐诗的发展都有 积极的作用。
唐诗繁荣的原因
五、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隋朝统一以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经 济上的统一与融合,也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南北的文风也在大一统的背景下逐步走向融合。清丽 而又略兼纤巧柔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 沉厚、朴实的文风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了一种既优美又 刚健的新文风。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经过唐 代诗人近百年的摸索探讨,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 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 总之,唐诗的繁荣,与唐代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唐诗是 社会物质基础的综合产物;它的繁荣,代表着唐王朝社 会各个领域的繁荣与发展。
唐 诗 简 介 907年)是中国封建社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
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 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 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素有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这说明一个历 史时代都有它突出的文学成就。在诗歌这种文学 样式的前面,冠以“唐”字,可见在唐代,诗歌 在整个文学中占有的垄断地位,说明诗体文学在 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繁荣局面。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已 ,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别 董 大
高 适
• 岑参的诗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 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梁,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辛苦,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盛唐文学代表诗人
双子星座:李白、杜甫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 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望月伤怀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任何事情,只要统治阶级提倡重视,有心扶 持,那它就有了成长的肥沃土壤。唐代的统治者 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 文人的创作也大加提倡、奖励,后来统治阶级甚 至以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于朝廷,以诗作 为进身之阶。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骑来。(李世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
唐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 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 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 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 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
• 代表人物: 高岑王李
诗派特征:
边塞诗的主题: 1.抒发文人志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 2.讴歌戍边将士艰苦杀敌、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3.礼赞普通兵卒爱憎分明、精忠报国的伟大情怀 4.揭露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卑劣行径
唐 诗 繁 荣 的 表 现
1、诗人、作品的数量多 3329 55863 尖锐的政治斗争、重大的社会变动 2、 (1 ) 诗歌表现 (2 ) 一般的风俗风尚 内容广泛 (3 ) 豪门贵族的骄奢淫逸和人民的苦难 (4) 雄奇的边塞风光、秀丽的田园山水 艺术上高度 (1) 3、 许多诗人形成独创的风格 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 (2 ) 成熟 唐诗 1、 发达的经济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由于当时的 (1) 繁荣 南北文化的沟通 社会基础和 (2) 的原 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开明政策 (3 ) 历史条件 因 (4) 唐王朝以科举取士,吟诗作赋成为风气
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清明的政治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是社会的命脉,一个社会的所有内容都不 能脱离它的制约,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诗歌也一样。唐 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 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采取了隋 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调、府兵、科举等一系列的 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 济生产、加强国家力量的措施,同时整顿吏治,改革政 府机构,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 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地走向繁荣,国家也迅速强大起 来。
文化的包容以至于融和而形成了文化上的隆 盛,进而形成了国力的繁盛,这与政治上自信是 密切相关的。 “那时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 强的根据,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 于别系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 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唾弃。” ——鲁迅
唐诗繁荣的原因
• 三、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是诗歌繁荣的肥沃土壤。 •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
唐诗繁荣的原因
四、诗歌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诗的繁荣作了准备。 •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 美的,诗歌也一样。 • 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诗经》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汉魏乐府 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同时, 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 术技巧的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 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 ,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
经过初盛唐一百多年的经营,唐玄宗在位 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 叶,国家高度统一,经济异常繁荣,政治开明, 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这一 时期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 鼎盛期,史书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 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 …… …… 唐诗,滋养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和 艺术,侵润着中国民族的魂灵。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 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 ——裴行俭 “他们都年少而多才,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 惨”。——闻一多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当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长安古意 卢照邻 从军行 杨炯 得成比目何辞死,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愿作鸳鸯不羡仙。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比目鸳鸯真可羡,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双去双来君不见?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