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滨海新区绿道系统规划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绿道系统规划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绿道系统规划研究张良张莹闫唯【摘要】在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绿道具有高联通性、高可及性的特征,可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是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

本文总结回顾了国内外绿道系统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GIS支持下对天津滨海新区绿道选线适宜性的进行分析,构建新区绿道网络体系,同时探讨了规划建设技术指标,提出规划实施的重点任务。

【关键词】绿道系统;适宜性分析;技术指标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滨海新区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在全面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指引下,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不断占用生态用地、蚕食生态资源,绿色休闲空间日趋减少,人地、人海矛盾尤为突出。

在大面积自然空间难以有效恢复、城市绿地开辟困难的情况下,构建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1.绿道理论及实践1.1 概念及内涵“绿道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

”[1]该定义强调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

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2]。

1.2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中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开始绿道规划研究。

早期绿道规划呈现围绕着沿河流、道路等线状分布的特征,主要体现其连通性与审美游憩价值。

近年来,绿道的规划建设逐渐成熟和完善,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实践方面以美国、德国、新加坡和日本为代表。

美国是绿道是城市公园的有机联系,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德国鲁尔区绿道是发展转型中的生态重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新加坡绿道是将多个公园贯穿起来的网络,形成通畅的、无缝连接的绿道;日本绿道建设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绿道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3-9]。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10-15],目前国内对绿道的理论研究主要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城镇绿地系统和绿地生态网络、环城游憩带和风景道等四个方面分析绿道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方面,珠三角的增城、广州、深圳三个城市在不同类型绿道规划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

如增城的乡村绿道坚持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的“四原”保护原则,将绿道建设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旅游观光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广州的城市绿道串联各类景点,与商业建筑无缝连接,让人在城市中亲近自然,合理引导市民绿色出行,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缓解交通压力;深圳的滨海、滨河绿道着力打造丰富的滨海休闲栈道和滨河亲水景观,让市民在紧凑的城市里仍可以找到远离喧嚣的“净土”,提升城市景观质量和品位;该市的社区绿道将居住区、社区公园、商服设施和就业集中地区有机联系起来,建设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合理布局、方便居民出行,有助于宜居城市建设。

1.3 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启示总结国内外绿道理念与建设经验,结合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研究认为天津滨海新区绿道是指以绿地林地、田园乡村、水系水滨及景观道路为载体,联系若干自然、人文景观节点,提供市民休闲、健身和体验的带形空间。

其主要功能包括游憩康体、景观美化、通勤联系、生态保育和文化教育。

按级别分为区域级、新区级和社区级三级;按所在位置分类为乡村型、郊野性和都市型。

依托载体主要为绿地林地、田园乡村、水系水滨、景观道路[16-19]。

2.绿道建设基础条件滨海新区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区东部。

新区辖塘沽、汉沽、大港行政区和东丽、津南部分地区,辖区陆域面积2270平方千米(不包括围海成陆部分)。

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该区主要地貌类型有滨海平原,泻湖和海滩,岸线总长约188.33千米。

一级河道7条,天津市域内海河、蓟运河、永定新河、潮图1 滨海新区绿道建设基础白河、独流减河等主要河流均从本区入海。

区内有北大港、北塘等水库8座、大面积的盐田和众多的坑塘,水域面积大和地势低平成为本区主要地貌特征。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和北大港市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该区域,人均公园绿地10.2平方米。

区内拥有大沽炮台遗址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建设三个郊野公园。

3.绿道系统构建3.1 选线原则绿道网规划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遵循生态性、连通性、适度性、协调性与统一性的原则,立足于绿道建设的基础条件,综合多方面因素明确绿廊控制、慢行交通、功能服务等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绿道系统布局。

3.2 适宜性分析借鉴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将区内绿道相关的资源分成“斑块”“廊道”“基质”三类资源。

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运用适应性分析方法,综合得出适宜作为绿道的区域,为绿道选线及布局确定提供依据。

“斑块”资源为区内需串联的重要节点。

主要为具有重大区域影响的代表性节点,参考相关分级标准,选取非常重要级别的自然人文节点作为滨海新区范围内的绿道节点,优先考虑串联成网纳入绿道系统中。

经分析确定的滨海新区重要“斑块”资源包括北三河郊野公园、东疆港人造黄金海岸、大沽炮台遗址、崔庄古枣园等20余个重要节点。

根据节点的性质分为历史文化节点、休闲旅游节点、生态保育节点和特色产品节点四类。

“廊道”资源主要包括河道水系和两侧景观及生态资源较好的道路。

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列出现状和规划中潜在的绿道线路。

主要包括河流廊道、海岸带沿线、景观道路沿线绿化带、次干路和支路、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的防护绿带。

“基质”资源为区内大面积分布的林草地、湿地及耕地和土壤盐渍化状况等面状资源。

综合叠图得出的滨海新区绿道系统适宜性分析图,见图2。

图2 滨海新区绿道适宜性分析3.3 绿道系统构建根据绿道适宜性分析及选线原则,综合确定滨海新区绿道系统布局,按级别表述如下。

区域级绿道是区域生态系统的联络线,主导功能为生态保育。

包括蓟运河、永定新河、海河、独流减河四条河流绿道和一条生态绿道。

四条河流绿道以城市一级河道为依托载体,是连接全市及海河流域的区域生态廊道,以水资源保护和恢复为主导功能,也具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生态绿道以黑猪河、八米河和板桥河为载体,串联区内北三河、官港和独流减河三个郊野公园,连接七里海和北大港两大湿地,为“南北生态”的连接线,有利于提高区域生态资源连通性和保护候鸟迁徙路径及栖息地。

上述五条绿道沿着区域生态廊道建设,经过新区内所有生态园区和郊野公园,串联重要生态资源,同时引导人们合理的亲近自然,形成滨海新区绿道网的骨架。

该级绿道长度约为190 千米。

新区级绿道是区内休闲娱乐资源的联络线,主导功能是休闲旅游。

该级绿道共18条,串联区内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生态保育、特色农产品等节点,绿道的依托载体多样,如以沿海自然或人工岸线为依托的海滨绿道,沿城市河道和规划河渠为依托的河流绿道,沿城市次干路、现有或规划防护绿带的道路绿道。

新区级绿道覆盖区内塘沽城区、中新生态城、临港经济区、临空产业区、南港工业区等多个功能区,为新区内居民提供区内周末休闲、游憩的场所,是区域级绿道向各功能区的延伸,形成绿道网体系。

该级绿道长度约300千米。

社区级绿道是社区内居图3 滨海新区绿道体系住组团与绿道节点的连接线,主导功能是康体健身。

依托次干道和社区道路,串联区内公园、广场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节点为社区内居民提供日常健身、康体场所,提升空间宜居品质。

社区级绿道长度1810千米。

绿道总长度2300千米,绿道网总密度约为1千米/平方千米。

4.规划建设技术要求如何保障绿道系统规划顺利实施,真正建设具有滨海特色的绿道体系,需要结合自身生态资源特点提出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同时针对绿带植物配置开展专题研究。

4.1 技术指标要求绿道建设应体现自然与本土特色,遵循因地制宜、低碳节约原则,注意保持和修复绿道及周边地区的原生态功能,协调好保护与发展关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布局慢行系统和服务设施,避免大填大挖,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避免非服务配套型项目进驻绿道,保持和改善重要生态廊道及沿线的生态功能、生态景观,体现生态化,防止绿道建设过度人工化倾向。

根据绿道的分类不同,运用层次分析法,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标体系。

表1 天津滨海新区绿道系统规划建设技术指标4.2 植物配置原则在绿道系统建设中绿带植物群落的选择和搭配是尤为关键的步骤,滨海新区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既可以节约绿化成本又可构建宜人景观。

植物配置的原则如下[20]。

仿——仿生原则。

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形式,经艺术提炼而就。

师法自然,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多——植物多样性原则。

尽可能多地运用植物种类,达到生态多样性要求,营造丰富的群落景观。

位——生态位原则。

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景——景观艺术性原则。

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采用“乔灌草”复合绿化形式进行植物配置,积极营造“高中低”复层结构的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保证物种多样性。

适——适地适树原则。

考虑到滨海新区大面积土壤盐碱化的特点,因地制宜,尽可能多用乡土树种,保证效果的稳定性。

建成区需要有高大乔木遮阴,建议选用生态效益高、寿命长、景观好的物种,如悬铃木、银杏、垂柳、旱柳、绦柳、毛白杨、国槐等;郊野和农村地区可因地制宜选用西伯利亚白刺、柽柳、红蓼、碱蓬、盐地碱蓬、盐角草、獐毛、二色补血草、芦苇等高耐碱植物形成盐生、沼泽植被景观。

5.实施重点任务为了保障绿道系统规划顺利实施,本文探讨了绿道系统实施的重点任务[21]。

5.1编制重点示范段规划在滨海新区范围内在建成区、郊区和农村地区,从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居民绿道需求较高的地区作为绿道系统规划建设的试点,分别开展区域型、新区型和社区型三种类型绿道的示范段规划。

根据现有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条件,以完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的,探索绿道系统规划建设的方法、途径和鲜明特色,积累天津滨海新区绿道系统规划建设的经验。

5.2 划定绿道控制区为提高绿道网的规划与建设水平,保护绿道的自然生态基底和历史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在编制绿道规划的基础上沿绿道路沿外侧,划定一定范围作为绿道控制区并提出相应管制措施加以管理和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