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的心理因素原因与治疗
临床上不少病人因头晕到处看病,查了许多检查又都正常,服多种药没有明显效果,最后找到我这儿来了。
有的病人会说我还没到50岁,工作压力不大,家庭也挺好,又没高血压糖尿病,为何还头晕?从我这么多年的经验看,这样的病人绝大多数若仔细询问,仍能问出头晕前有过不高兴或烦恼之事,这种情况多数属于头晕的心理因素影响。
目录
·头晕的心理因素-病在心里
·头晕的心理因素-心理情绪导致头晕症
·头晕的心理因素-药物加心理治疗
·头晕的心理因素-中学生的功能性头晕
我最终考虑他的头晕是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属于非器质性病变。
“几乎天天半夜噩梦惊醒,工作有一定压力,很容易紧张”无疑提示有焦虑症状,但意识层面他未必明显感知到这点的。
不过他自己也承认其心情一直较压抑的。
为何如此呢?一定有某些不如意或自己无能为力之事了,当面交流时我就能很容易问个大致缘由。
我另给的建议:在服药的同时最好找当地的心理医生聊聊,能带其妻子同去最好了。
此类疾病最好要病人能
多次面诊,我需小心调药的,并督促进行相应心理疏导和治疗。
)
头晕只是伴发的一个躯体化症状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打击、不满、委屈、压力、无奈等等,若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适当宣泄,很容易转化成各种身体的不适,比如:头晕、头痛、颈部僵硬疼痛、咽喉异物感、肩酸背痛、心慌胸闷、腹胀纳差、四肢酸软发凉、全身窜痛,严重者会有情绪低落、强迫思维/行为、烦躁焦虑、惊恐、濒临死亡感、记忆下降、失眠多梦等等。
每人都需要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相应的环境,所谓山不(向我移)动,我(向山挪)动即是此意。
您身体没病,病在心里
越是主诉越多的人,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越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可能性越大!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来看头晕。
不光头晕,他从头到脚就没一个地方舒服!吃饭没胃口,睡眠质量差,胃胀,心慌胸闷,肩颈酸麻,走路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唉——我怎么哪儿都难受啊!?主任看完他的原病历本和原检查检测报告,抬头问他:“您旁边这位是您夫人吗?请到诊室外暂回避一下”。
然后直视着他:“您身体没病,病在心里。
说吧!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是工作上的?还是感情上的?”
不良心理情绪没得到发泄或清理,最终转化为头晕等症状
有的病人会说我还没到50岁,工作压力不大,家庭也挺好,又没高血压糖尿病,为何还头晕?从我这么多年的经验看,这样的病人绝大多数若仔细询问,仍能问出头晕前有过不高兴或烦恼之事。
病人可能觉得事情已经过去好久了,心里已经不去琢磨此事了,实际上病人当时肯定心里有些不痛快的,又碍于面子等各种原因不便去论理,不良心理情绪没得到发泄或清理,从此沉积下来,最终不知不觉转化为头晕、头痛、头胀、胸闷等躯体症状了。
顽固性头晕30多年了,源自埋藏内心深处的秘密
也有病人坚决否认头晕之前有外界不良事件发生的,通过其简单画“房、树、人”识别其性格心理,询问睡眠和做梦细节得知某些情绪端倪,有时通过浅催眠引导,仍有不少病人把埋藏内心深处给谁都没办法讲的苦恼告诉我。
病人告诉或承认他们内心不良情绪的原因后,就能较准确用药,再适当辅以心理疏导,头晕就比较容易治好了!
如果患者心理压力大、负担重,除服抗焦虑症的药外,则需要适当的心理解压和调整。
工作或者生活压力过大、有抑郁焦虑情绪时常会导致头晕和睡眠障碍,如果患者心理压力大、负担重,除服抗焦虑症的药外,则需要适当的心理解压和调整。
可同时看神经内科医生开药,找有经验的心理医生或治疗师给她聊聊。
我真的应该药物同时辅以心理治疗
服药能改善一个人的心情,但能改变其性格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吗?肯定不行的。
在服药的同时,有条件的话象您这种情况最好同时找当地有经验的有耐心的心理治疗师做心理治疗,总体效果会更好些。
中学生头晕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
象中学生年龄段的人,出现头晕头痛什么的,除少数有器质性病因外,绝大多数都是与学习压力或考试压力有关的。
高考和中考临近,最近又接待几例因失眠、头晕、头痛、莫名不能看书或明显焦虑前来就诊的高/初中生,也有2例因孩子面临高考和中考而控制不住开始焦虑失眠的家长。
孩子的压力不外乎来自3个方面:自己内心的、家长的、老师和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