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完成性因素【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参见教材P129。

2、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精神世界【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33。

5、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人的独立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见教材P136。

6、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参见教材P140。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8、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的是()。

A、马克思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

参见教材P141。

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不包括()。

A、改革B、发展C、稳定D、科学【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参见教材P147。

10、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是动力。

A、改革B、发展C、稳定D、科学【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参见教材P147。

11、古希腊的思想家中,()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A、普罗泰戈拉B、德谟克利特C、亚里士多德D、柏拉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参见教材P148。

12、我国古代,()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A、孟子B、荀子C、杨雄D、董仲舒【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参见教材P148。

13、下列不属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的是()。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ABC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

参见教材P151、152。

1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

A、群众观点B、英雄观点C、名人观点D、伟人观点【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参见教材P153。

15、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参见教材P99。

16、如下对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B、认识主体具有超越性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D、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最后,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参见教材P101。

17、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反映。

A、间接的B、全体的C、概括的D、表面的【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参见教材P107。

18、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上。

A、适用性B、有限性C、内容D、功能【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参见教材P117。

19、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真理指导实践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参见教材P117。

20、下面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的是()。

A、富强B、民主C、文明D、法治【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参见教材P117。

2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参见教材P124。

2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参见教材P124。

23、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参见教材P135。

24、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是()。

A、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B、阶级斗争的尖锐化C、技术革命的巨大推进D、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

参见教材P140。

25、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A、和平演变B、会议选举C、暴力革命D、和平交接【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参见教材P144。

26、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是前提。

A、改革B、发展C、稳定D、科学【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参见教材P147。

27、我国古代,()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A、孟子B、荀子C、老子D、董仲舒【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参见教材P148。

28、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A、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参见教材P151。

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参见教材P101。

30、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B、实践论C、唯书论D、可知论【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参见教材P107。

31、从主体方面来看,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有()。

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人的认识受到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C、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D、事物的本质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B项是从主体方面来看的,所以选B。

参见教材P109。

32、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A、具有曲折性B、具有反复性C、具有无限性D、具有有限性【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

因此,上面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参见教材P109。

3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

A、唯心论B、辩证法C、唯物论D、实用主义【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参见教材P115。

34、将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从()角度来划分的。

A、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B、对经济基础的关系C、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D、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