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3.1 植物内生真菌
2)主要或只在植物地上部分的组织内在在 水平传播; 形成高局部性的感染;对宿主植物的有益或有害作用 不存在环境特殊性;多样性水平高。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2.4 分离培养基
(一)细菌分离培养基 TSA: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
酪蛋白胰酶消化物 15g 大豆粉木瓜蛋白酶消化物 5g 氯化钠 5g 琼脂 15g 纯化水 1000ml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R2A培养基也是沉 降法检测环境微 生物的标准配方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非麦角类内生真菌:能从无症状的非维管植物及蕨类、 裸子和被子植物等维管植物中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3.1 植物内生真菌
(一)麦角类内生真菌 一小部分进化上相关的麦角菌物种,比较难于培养,
且仅与一些冷暖型草种共生,通常能在植物的茎内形 成细胞间的系统性感染,主要通过垂直形式传播,从 植物母体通过种子传播给下一代。 Clay &Schardl又将这一类内生真菌分为Ⅰ、 Ⅱ、 Ⅲ 型。(含义掌握) 通常这类内生真菌可以促进植物生物量的积累,提高 其耐旱能力,产生一些对动物有毒害的化学物质。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2.4 分离培养基
(三)真菌分离培养基 (四)特殊目的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五)添加抑制剂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第三节 植物内生菌资源和种类与分布
推测地球上每一种植物,无论是单子叶还是双子叶植物都有内 生菌存在。 植物内生菌资源的研究主要采用纯培养(culture-dependent)和 免培养(culture-ihdependent)技术与手段。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第一节 植物内生菌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Petrini 1991:内生微生物的定义应该强调,感染寄主时 不表现出症状,但是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可能也会引 起病害。
Hirsch & Braun 1992:定殖于于活体植物组织内,且 不引起任何即时的、明显的负面影响的真菌。
因此:目前内生微生物的定义涵盖性上看,实质上包 括了定殖于植物组织内部的任何微生物。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2.4 分离培养基
(二)放线菌分离培养基 在内生放线菌的分离中,由于放线菌的生长缓慢,通
常培养一个月左右才在植物表面有菌落长出。因此, 想获得尽可能多的放线菌,既要尽量抑制真菌和其他 细菌的生长,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免影响内生放线菌的 生长。 许多研究者认为,一些贫营养的培养基和土壤放线菌 分离常用的部分经典培养基,在内生放线菌的分离中 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2.2 表面消毒
1.Samish等总结比较总结不同的消毒技术后,推荐的 标准消毒技术程序:首先用自来水或商品净化剂反复 冲洗植物材料表面,按照材料的不同决定不同次氯酸 钠、乙醇或是升汞的最佳消毒时间,再用无菌水冲洗, 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其中次氯酸钠与乙醇联 用,是最常用的表面消毒程序。
2.特殊的处理:吐温20、吐温80和TritonX-100等表面 活性剂,可以减少溶剂的表面张力,使其充分作用于 植物表面的凹陷处
3.检验表面消毒效果的方法:3种方法(教材208页)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2.3 样品预处理
(一)组织块分离法 (二)组织浸渍法 (三)组织离心法 (四)真空与压力抽取植物体液 (五)其他方法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第二节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
本节为重点掌握内容。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2.1 样品的采集
1.植物样品的鉴定与采集地点的具体定位与记录; 2.根据研究目的与经验采集植物的不同部位; 3.样品的预处理:①修剪成长短适宜的组织块,用75%
乙醇擦拭样品表面,或短时间浸泡、灼烧,使表面干 燥后,用石蜡封住切口,放入无菌塑料袋,并保存于 低温盒中带回实验室;②将乙醇初步处理后的样品保 存于磷酸缓冲液中。 4. 样品的保存:通常保存于4℃中,并尽量缩短从采 样到分离操作的时间,减少组织表面腐生菌对内生菌 的影响。
第六章 植物内生菌资源
Entophytic Relationship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第一节 植物内生菌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一、内生菌现象及概念 1879年 De Bary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 Stone的定义: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指这样一类微
生物,即被它们所感染的宿主植物不会或至少暂时不 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能超乎在植物组织内观察到或 是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得到,抑或是从 植物组织中直接扩增到其核酸DNA。 这一概念为目前比较接受,即教材所说:一切生活在 植物体内的腐生、寄生或共生的真菌、细菌、放线菌 等,也包括了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第6现及其研究意义
二、研究意义 生态学意义:多种营养形式,影响到植物与食草动物
之间的关系。 相关的研究方向(请掌握):群落组成、生物学特性、
生物多样性、种群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内生菌与宿 主及草食动物的相互作用及它们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多 样性。 巨大的遗传多样性宝库,大量丰富新物种的来源。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3.1 植物内生真菌
依据其宿主类别、定殖方式 、生态功能、进化关系可 将其分为两大类:即麦角类内生真菌 (clavicipitaceous endophyte)和非麦角内生真菌 (nonclavicipitaceous endophyte)。
麦角类内生真菌:一些与禾草、牧草等共生的内生真 菌;(分泌麦角碱,致人畜中毒,无症状、系统和、 种子携带)
第6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3.1 植物内生真菌
(二)非麦角类内生真菌 至今有超过1000篇文献对非麦角类内生真菌的报道 分为三类: 1)包含丰富物种,通常能在植物体根、茎、叶部位形
成广泛的定殖;通过种种或地下茎传播;在根际分布 少;可赋予植物非环境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生长于 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被此类内生真菌感染的频率高达 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