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最终完整版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最终完整版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第一章信息组织引论1、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是对信息资源对象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存储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

组织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检索信息、利用信息。

2、信息组织的诞生与发展:(1)按职能划分信息组织发展阶段1)清册职能时期2)查检职能时期3)组织职能时期(2)按组织对象划分信息组织发展阶段1)文献组织阶段2)信息组织阶段3)知识组织阶段3、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P8)1)系统论a)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b)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耗散结构理论a)一种自组织结构b)系统内各组成部分有强烈的相互作用c)相互影响、制约,与环境发生交互d)使自身保持稳定,动态有序的活结构3)协同论a)海尔曼·哈克4、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P9)1)语言学a)一种符号系统(形式和内容)b)词(词组)词形、发音、语义、语用2)逻辑学a)形式逻辑b)数理逻辑c)辩证逻辑3)知识分类学a)信息资源的知识分类b)知识分类体系(图书馆图书分类)5、自动分类标引(P15):是指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对文献信息进行分类,赋予其分类标识,以描述文献主题内容的活动。

分为:1)自动归类自动归类是指先分析待分类对象中的特征,将其与各种类别中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比较,再将待分类对象归入特征最近的一类并赋予其相应的分类号。

自动归类根据使用的技术通常分为基于词的自动分类(词典法)和基于专家系统的自动分类(知识法)。

2)自动聚类自动聚类是指从待分类对象中提取特征,再将提取的全部特征进行比较并按一定原则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对象定为一类,设法使各类中包含的对象大体相等。

一般是在语词共现的基础上,通过词频统计和相似性比较加以聚类的。

6、自动主题标引技术(P16):自动主题标引是指由计算机自动确定语词标识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的过程,包括1)自动抽词标引:是指直接从原文中抽取词或者短语作为标引词来描述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

2)自动赋词标引:是指由计算机从受控词表中自动选取词语来表达文献主题内容。

7、文献著录标准(P21)1)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

各类型文献书目著录的国际标准。

外文简称ISBD。

由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根据1969年丹麦哥本哈根国际编目专家会议精神而制订。

ISBD在总则及各分则内,明确规定了款目的著录项目、各著录项目的顺序以及标识符号的使用等,既统一了各类型文献的书目著录,又各有特点,同时有利于不同文种书目记录的识别与交流。

2)AACR:《英美编目条例》国际性的文献著录规则。

1967年出版的《英美编目条例》简称AACR1,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图书馆协会,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提出,C.S.斯波尔丁编。

由于英美双方对部分规则有分歧意见,AACR1有两个版本,即英国版(British text)和北美版(North-American text)。

1971年《国际标准书目著录》问世后,为适应网络化和文献著录标准化的需要,1978年出版了AACR2。

注:以上均来自百度百科8、信息资源标引(P23)1)标引的含义:分析文献的内容特征及相关外表属性,用特定语言表达分析出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

2)标引过程:a)主题分析,即在了解和确定文献的内容属性及帮助揭示内容的某些外表属性(如文献类型)之后,将这些属性概括为主题并用自然语言表述,同时分析主题概念之间或主题概念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b)转换标识,即用专门的主题概念或概念因素,构成一定形式的检索标识。

3)标引语言:标引语言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和文献需求主题概念的简明性、单义性和关联性概念标识系统,是根据标引和检索需要而编制的人工语言。

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类语言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P32)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原名《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71年着手编制,1975年出版第1版,1980年、1990年、1999年分别出版第2,3,4版。

2)分类(P33、34)《中图法》类目排列的基本原则是:①优先使用事物的客观发展次序、事物内部固有的次序、科学的系统次序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次序排列同位类。

②同位类的排列贯穿着从总到分、从理论到应用、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次序。

③当某类事物的客观次序不明显或某种人为的次序更有利于检索时,则按人为次序排列同位类。

主要是按类目的重要程度、文献的多少、通常的习惯次序以及从现实到历史的次序排列。

④对于性质相同或相似的类列,采用统一或对应的排列方法,以提高助记性。

3)标记制度a)标记符号:《中图法》采用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标记符号。

b)编号制度:《中图法》的编号制度采用基本的层累制。

还采取了诸如八分法、双位法和借号法等编号的变通措施,增加配号的灵活性,扩大号码系统的容纳性。

①八分法②双位制③借号法4)组配技术a)通用复分表:附在主表之后,是主表各级类目组配复分的依据。

只对主表类目起复分作用,不能单独使用。

b)专类复分表:编列于主表有关类中或通用复分表类中,专供特定类目细分使用的复分表。

c)类目之间的仿分:利用相邻或相关类目的子目,作为有关类目复分依据的组配编号法。

2、冒号组配:是将概念相关的两个或多个类目(主类号)通过组配符号“:”连接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分类表未列举的较专指或较复杂检索主题的标引技术。

3、DDC/UDC/LCC 的特点1)DDC的特点:a)类目体系完整,覆盖全部知识、文献;类目详尽,等级分明,便于理解使用。

b)首创以简明号码标记类目的方法,便于图书排架、目录组织和检索。

c)首创采用小数标记制。

d)首创使用复分和仿分方法。

e)首创图书馆分类法的类目相关索引。

f)成立了管理常设机构,不断修订更新,保持分类法的长久生命力。

2)UDC的特点:a)UDC在文献分类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下列主要特点:b)较早、较全面地采用概念分析与综合原理及冒号组配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半分面分类法。

c)类目详尽,详本类目多达15-21万个。

d)标记制度灵活,辅助符号多达十几种,表达概念能力强。

e)当然,UDC也有修订不及时,类目体系陈旧,组配过于复杂等不足。

3)LCC的特点:a)类目体系有文献保证,因而实用性强。

b)列类详细(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部分),类目超过23万个,是世界上类目最多的一部分类法。

c)是典型的列举式分类法,较少采用组配方法。

没有通用复分表,各大类几乎分别编有地区、形式、主题等专用复分表,各大类复分表的类目设置和配号均不相同。

d)类号较简短,容纳概念的能力较强。

e)有专门机构负责修订,及时反映新的变化。

4、分类语言的构成原理1)体系分类法的构成原理:体系分类法,又称等级分类法、列举式分类法,是一种直接体现知识分类的等级制概念标识系统。

它是对概括文献信息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概念进行逻辑分析(划分与概括)和系统排列而构成的。

a)类:是许多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属性的事物的集合。

b)分类:用另一种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分类标准)来对这一类事物进行划分。

c)经过一次划分所形成的一系列概念称为子类或下位类,被划分的类称为母类或上位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

各子类互称为同位类。

d)分类应遵循的规则:i.唯一性。

在每一次划分时,只使用一个划分标准,不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划分标准,否则会出现划分后所得各子类互相交叉、重叠的混乱现象;ii.完整性。

划分后所得各子类的外延之和应等于其母类的外延,避免“不完全划分”的错误和“多出子类”的错误;iii.科学性。

要选择事物本质的、符合分类目的的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否则分类便失去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2)组配分类法的构成原理:组配分类法的构成基于概念的可分析性和可综合性。

即一个复杂概念可以分析为若干个简单概念(或概念因素),若干个简单概念可以综合为一个复杂的概念。

因此,一个复杂的主题概念可以用若干个简单概念标识的组配来表达。

是分类体系法的发展。

5、分类语言的体系结构(P49)☻分类法的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理论体系是指编制分类法时对人类全部知识所作的最基本的划分,即基本部类或基本大类的划分,如十进法(将全部文献分为十大类)、五分法(将全部文献划分为五大部类)等。

☻技术体系是指为达到特定的功能,将众多类目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形式,如体系分类法、组配分类法、体系-组配分类法等。

☻分类法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系统,其系统功能是通过其结构来实现的。

分类法的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即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组织方法、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微观结构,即类目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

1)体系分类法的宏观结构:a)分类表。

也称类目表,是根据类目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类目一览表。

是分类表的主体。

b)编制和使用说明。

分类法的编制说明一般是对分类表的编制目的和适用范围、编制原则、体系结构、辅助表、标记符号、注释等予以介绍和解释,使人们对分类表有一个基本的、全面了解。

使用说明是分类表的使用指南,它以指引人们正确使用分类表为目的,一般会对分类表的分类体系、标记符号和复分表的编制和使用、分类标引的一般规则和方法等予以详细说明。

c)索引。

分类法索引,又称为类目索引,它是一种按类名及类目相关概念名称字顺查找相应类号的类表辅助工具。

2)体系分类法的微观结构:a)类目(包括复分表的子目):是构造分类法的最基本要素,每个类目代表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文献集合。

b)类号:是类目的代号,也叫标记符号,决定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

c)类名:是类目的级别,代表该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等级(划分的层次)、显示类目间的等级关系。

d)注释和参照:对类目的含义及内容规范、分类方法、与其他类目的关系等进行说明。

3)组配分类法的体系结构:组配分类法可以分为分面组配分类法、组配—体系分类法和体系—组配分类法三种类型。

6、分类法在组织网络信息时具有的优势(P57)7、自编分类系统的种类①等级式主题分类法系统②分面组配分类法系统③学科分类法系统8、自编分类系统的特点①重视以事物为中心设置类目②类目收录范围宽泛③多重列类、重复反映④排列方式简便⑤直接以语词组织信息⑥更新迅速9、网络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①直接性原则分类的层次不宜太多,不应该出现转换十多次还找不到所需信息的情况。

一般来说,类目在6层以下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

②数据保证原则分类对象要明确地扩大到网络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③自然性和实用性原则所用的类名基本上应当是自然语言,同时,网络信息分类的类目要少而精,要实用.④快捷性原则每一类名都应有与其对应的一个快捷键或类号,以便于熟练的用户进行快速查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