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一般概念
精神分析学——心理学范畴,是临床心理学的 一个分支 精神分析批评——把精神分析学等心理学理论 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演变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批评分为两 种,构成精神分析批评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的文学批 评,称为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第二:以荣格、拉康、霍兰德等心理学家重新 阐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批评,称为新精 神分析批评或后精神分析批评。
六、文学艺术与白日梦
“白日梦”(day-dreams) 白日梦不是梦,白日梦与睡眠无关。白日梦就 是人的幻想,源于儿童时期的游戏 作家——梦幻者 作品——白日梦
七、艺术家与精神病
弗洛伊德说:“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 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的现实 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 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 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 去的道路,而再度把握着现实。”
研究对象:作者、读者、文本
传统精神分析学:作者心理&创作活动 读者反应精神批评:读者心理、阅读过程&反 应 结构主义精神批评:文本语言&结构方式
传统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1856~1939)的学说被认为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 弗洛伊德的本行是精神病医生,其治疗方法为 “心理疏导”和“讲述疗法”。
结构主义精神批评
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1901~ 1981),运用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 理论,就与人的主题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 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 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 策略。 回归弗洛伊德 能指&所指 无意识 镜像世界
镜像世界
类似柏拉图——迷狂说
荣格 Carl Jung
荣格(1875—1961)创分析心理学。特别 是对种族无意识和原始神话的研究有兴趣。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却不同意弗洛伊德 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的冲动的 观点。
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就是性本能和生存本能 死的本能指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 冲动,是一种破坏力,破坏力分内部和外部的
三、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本我(伊徳id)——无意识,由性本能构成,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代表理性,按照“现实原则” 协调本我与外界的关系 超我(superego)——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 抑本能冲动,遵循“至善原则”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 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 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 而是生来就有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 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 的一些小岛,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 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 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内在和深刻 的意义。
五、梦的学说和释梦理论
梦就是被压抑的欲望与隐意识的产品 —1900年《梦的解析》 梦的实质是欲望的象征性满足 显梦与隐梦 具体的梦境为显梦,隐藏在梦境背后的本能欲 望为隐梦 梦的意义也被分成了“显义”和“隐义”
梦的解释的第一步: 区分梦的“显现内容”和“潜在思 想” 梦的解释的第二步: 揭示并还原梦的伪装形式 梦的伪装主要有四种方式: A“压缩” B“移置” C“表现手段” D“二次加工”
镜像理论和语言
凝视镜子的人是“能指”,镜子中的镜像是 “所指”。 所指替代了镜子之外的真实的人;语言替代了 实在。 人类谈论的并不是客观对象和实在本身,而是 语言镜像; 人类生活在语言营造的镜像(虚幻)世界之中。
镜像阶段(Mirror Stage)理论:儿童在六到 十八个月之间为镜像作用阶段,时间发生在俄 狄浦斯情结阶段之前。 现实界(the real)、想象界(the imaginary)、 象征界(the symbolic)对应于弗洛伊德的三 重人格结构。
镜像理论
拉康对“自我”的阐释 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于幼儿时期的“镜像阶 段”。 镜像中“我”并不是我,而是一个虚象, 是一个“他者”。 “自我”是欲望投射形成的幻象,“自我” 是“我”的异化。
弗洛伊德主义
七个方面 1、无意识理论 2、力比多学说 3、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4、俄狄浦斯情结说 5、梦的学说和释梦理论 6、文学艺术与白日梦 7、艺术家与精神病
一、无意识理论
心理的三个部分 意识:处于表层,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受社会和道德的制约 前意识:处于中层,指虽然不为人注意,但只要 集中注意力即可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功能是警 戒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 无意识: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毫无理性, 处冰 山 理 论
意识层次结构
二、力比多学说
力比多(libido)——性力,本能 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 期
口腔期五种功能和原型的对应关 系:
“接受”→获取的原型 “咬住不放”→固执和决心的原型 “咬嚼”→破坏的原型 “吐弃”→排斥和傲慢的原型 “闭合”→拒绝与抗拒的原型 这些特性能否发展并成为成人人格的一部分, 取决于原型经历的挫折与焦虑的多少。
几种原型
玛纳(mana)——超自然的神秘强力 母亲——无意识、自然的、本能的生命 再生(rebirth)——轮回转世、复活 精神(spirit)——“神”、心理现象等 人格面具(persona)——不是人的本来面目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 女性潜倾和男性潜倾
读者反应精神批评
诺曼· 霍兰德——“美国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批评 家”
个人主题和变体理论 把个人反应当做精神分析的对象 人的身份:人体身份、文化身份、个人身份
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一种本我幻想与自我防 御——把潜在愿望&恐惧转换成社会可以接受 的内容,带给读者快乐
阅读是一种个性再创造,是一种“个人交易”, 读者就自己的个性主题主动理解文本
四、俄狄浦斯情结说
“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是 “力比多”的一种 生殖器阶段,男孩随着性冲动的发展,从爱恋母 亲,认同父亲,进一步形成对母亲爱恋的乱伦性 质,并开始敌视父亲 弗洛伊德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 情结”,其源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 传说 女孩则有“厄勒克特拉情结” (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在体质上都是两 性的;人的遗传既有同性倾向也有异性 倾向 恋母情结消失后,如果男孩的男性倾向 强,就会加强对父亲的认同,女性倾向 强则会加强对母亲的认同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雷特》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左夫兄弟》
弗洛伊德《达· 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指 出: 达· 芬奇在两性构成上倾向于女性,有强烈 的认同母亲的倾向,由此形成的同性恋和自恋 倾向,说明其艺术创作与人格构成之间的复杂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