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儿科院感管理制度
篇一:新生儿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病室应相对独立,临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二、新生儿病房分医疗区和辅助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和治疗室等;辅助区包括清洗消毒间、接待室、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区)等。
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
三、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2m2,床间距不小于1m。
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
四、病房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患呼吸道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新生
儿接触。
五、病室内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六、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护理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并在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落实。
七、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对高危新生儿有保护性隔离措施。
疑似感染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尽量单间隔离;隔离患儿床头应挂隔离标识,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八、配奶间环境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九、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实施手卫生。
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十、新生儿病房(室)室温应保持在22°c~24°c,相
对湿度为55%~6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每日清洁消毒
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十一、新生儿应用流动水洗澡,所用扑粉、油膏、沐浴液、治疗用品六洗,保持臀部干燥。
十二、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2.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吸痰管一次性使用。
3.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4.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一次性使用。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5.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6.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周至少
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新生儿衣物单独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篇二:x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吉林省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布局合理,各区域划分明确。
二、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新生儿病房、监护室须按要求设置洗手、干手设施、物品,洗手设施为非手触式。
三、工作人员入室前严格洗手、更衣、换鞋,近距离接触患儿(距离小于1米)时,应带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病的感染患儿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四、医务人员患有感冒、呼吸道感染、腹泻、皮肤化脓性疾病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儿。
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按要求配备空气消毒器,定时做好室内空气消毒。
六、室内地面每天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有多重耐药菌流行或医院感染爆发时,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至少擦拭一次;抹布、拖布专室专用。
七、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新生儿的被服、衣物等每日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婴儿出院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八、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清洗消毒;新生儿暖箱和光疗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光疗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病人在开始抗感染治疗前,尽可能先留取相应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十、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对高位新生儿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病房,并有醒目标识,必要时分组护理,固定人员;加强外来人员和探视人员的管理。
十一、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按要求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篇三:科室院感制度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一、内镜室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洲,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二、内镜室的医务人员按“标准预防”原则进行各项诊
疗护理操作。
三、分设单独的内镜清洗消毒和诊疗室,保证清洗消毒与诊疗工作分开进行。
清洗消毒室应保证通风良好,内镜诊疗室应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四、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分开。
五、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
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六、内镜及附件的配备数量应与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水平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七、使用后的内镜必须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水洗、酶洗、清洗、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保证消毒效果。
八、内镜及附件应一用一消毒/灭菌。
清洗纱布应一次性使用,清洗刷应一用一消毒。
九、采用戊二醛进行内镜消毒时,应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全部浸泡于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胃镜、肠镜浸泡时间不小于10分钟,支气管镜浸泡时间不小于20分钟。
并做好记录。
十、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必须对吸引管、清洗槽、冲洗
槽等进行清洗消毒。
十一、内镜储存柜应保持清洁,每周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一次,并做好记录。
十二、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应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及操作者姓名。
十三、每月对灭菌物品如活检钳、细胞刷进行生物监测,每季度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以及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监测,保留原始记录。
结果超标时应认真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及时反馈。
十四、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统一回收,做好交接记录,并签字认可。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管理制度
一、艰据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医疗废物目录分类》中医疗废物分类的要求,对医疗废物进分类收集,做好医疗废物安全管理工作。
二、科室应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别置于医院有警示标识的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袋或容器内。
三(儿科院感管理制度)、在装医疗废物之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袋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