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源于易经

中医源于易经


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 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 泽中,雷起而火随之。泽也海也(兑为泽)莫非 水也,莫非下也,故日乙癸同源”。 唐容川则用《易经》中的象、数、理原则表 示胎儿在母腹中的发育,第一月只是一点“元 阳”与“元阴”的“大和”之气为乾(乾为
元);第二月气血化成而胎液生,为兑(兑主津
者以一统两,两以见一,”(《医贯》)两者有
不同分割的关系,进而对命门理论有了很大提高 和发展。 李中梓则引用易经的坎、震、兑,’三卦之 理.,对他提出的“乙癸同源论”进行论述,以增 强其说服力, 《医宗必读》: “。肾应北方壬癸,
生物全息律,即生物的局部地区包含着全身信 息。现代生命科学家已经揭示出人体是一个完整 有机的生物场,人体的每~个细胞,每一个遗传 基因的有序排列,都带有人体全部显性生命的特 征,这已在中医的四诊及针灸疗法中得到印证。 中医学家不仅运用《易经》来讲述医理,而且灵 活运用到遣方用药上来,如“交泰丸”之“泰” 指《易经》中泰卦结构乾下坤上;乾为天,天轻 扬,故取上升态势;坤为地,地重浊,故取下降 态势,所以泰卦是天地相交,相通之象。这一药 方可以治心火上炎,肾水下流的病症。肾阴亏虚 不能制约心火,导致心阳偏亢心阴偏虚,阴不济 阳。“交泰丸”中用药性苦寒的黄连引导心火下 行,又用性昧温热的肉桂引火归元,使肾精上 承,而心火下降。所以交泰丸的药理在于坎离配 合,心肾相交,补泻结合。 纵观所述,治病求本,研理寻根,中医研究 不能满足于经验和实用,必须下功夫从深厚的中 华文化的沃土中去发掘,去整理,去发扬,要用 《易经》原理与中医文献相结合研究,并从文史 哲角度开掘中医学的文化。最后引用对台湾中医 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陈立夫老先生的一句话以 阐述本文作者的旨意: “中国医药源于《易
中医源于易经
刘鹏赵海龙 我国很早就有“医易相通”的说法,由于 《内经》医学巨著的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 体系。古时许多研究易学者都要把《黄帝内经》 作为主要的参考书,研究中医的人也要把《易 经j》作为理论的渊源。 “易”字在甲骨文上可以找到,就是太阳, 月亮的象形字,把上面太阳,下面月亮合起来, 便是“易”字。意思是说《易经》这本书是叙述 宇宙太阳系中日月运行的一个大法则。《易经》 是研究天文、历数、气象、节气等大自然的变化 及人文法则,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学 则根据这个原则,视人体为宇宙大单位中的一个
《易经》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影响极大: 张仲景《伤寒论》学术理论创立,被历代医家崇 奉为“医门之规矩”, 《伤寒论》之六经所表述
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乃是易经八卦六爻之 动的模拟,具体说来为乾卦初九到上九的模拟, 《伤寒论》之六经为病,从表入里转为阴证,逐 渐加重,到少阴为最重,而致厥阴为尽阴,两阴 交尽,阳气来复“物穷必反”。六爻是从下往上 画卦。下卦初爻是事物的最初现象,所以六经相 应乾卦从初九的“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直 至九五的“飞龙在天”龙不断飞升到上九则“六 龙有悔”,也是至极而返。另外”《伤寒论》有 以“七日来复”为据判断六经疾病的转归,在 复、震、蛊、巽、既济卦的卦辞爻辞中记述了 “七日来复”的小周期,当时人们认为七是女性 的生命基数。现代西医认为急性炎症从组织变 性、渗出到愈合也是七日。 皇甫谧在《帝王世记》中论述: “自伏羲画
心,近年来医院从医疗设备、人才培养、科技兴 院等方面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使医院的诊断水 平明显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日渐提高。医 院着重抓医疗质量的控制环节,成立了质量考评 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奖罚到位;抓各 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环节,包括对病情的转归愈后 评估不足,忽视查房、病历书写等日常工作,加 强三级查房、会诊、交接班、危、急、重症病人 报告制度;抓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培训工作,开 展各类医学理论讲座。通过抓以上三个方面的工 作,改变了“门难进、脸难看、惜话如金”的现 象。要求医生与住院病人签定协议书,向病人作 出不受礼、不吃请、不收红包等五条承诺,自觉 抵制不正之风的影响。 2.3以“病人至上”为原则,认真抓效益提高。 2.3.1形势变化,“病人至上”的原则不变。处 处为病人着想,尽量满足患者需求,是我院近年 在办院指导思想实施方案上的重要体现。严格控 制医疗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和社会的负 担,无论在艰苦创业时期还是在发展时期,都是
《易经》的三大原则:变易、简易、不易,
同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殊途而道合。1.变易:易 经中认为人及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 而且随时随地在变。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 运动着的有机整体,各个脏器不是孤立的,它们 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2.简易:易经中 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随时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 杂,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中医学认为治病首先要用辨证的观点分析疾病的 标本缓急,主次先后,其次要考虑到同一疾病又 有个人生活环境、区域、季节、体质、职业的不 同,在疾病过程中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及邪 正消长的差异,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治疗起 来就比较容易了。3.不易:易经中认为万事万物 随时都在变化,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那是永恒 存在的,易学家称之为太极,哲学家叫它是本 体、功能。即能变化万事万物的它是不变的。古 医家则认为自然界固有的宇宙法则不变,即春夏 秋冬,昼夜晨昏,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的规律是不 会变的,人生下来就能想到他肯定会病会死亡 的。所以说“长生不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如能发掘自身潜能,达到“长生不老”,老而体 壮、体健,活到一百来岁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人 为“万物之精灵”是可以自身调节的。
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机”此数语是
内经的一个总纲,但要明白奇恒之道在于一的全 部含义就非求于《易经》不可。同时又强调《内 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得到《易 经》“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的印 证。《内经》常言‘少、壮、老、已、生、长、 化、藏、收、入,’此十字即《易》之精义。 中医的眼科也是按入封分方位的,八廊:天 廊(乾为天)水廊(坎为水)山廊(艮为山)雷 廊(震为雷)风廊(巽为风)地廊(坤为地)泽 廊(兑为泽)。古人同时也将全身分为八卦,乾 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 目,艮为手,兑为口,而且还将手掌按八卦划 分,表示身体各部位的健康状况j初看起来似乎 不合逻辑,但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暗暗符合
经》,由于不懂《易经》,导致中医基础的墙脚 被挖除了,要协助医药界解决此项问题,必须从 根救起,即由研究《易经》开始”。
液);第三月气泽合化为热,为离(离为火,火 为热);第四月振振而动,为震(震为动);第 五月随母气而始“呼吸”为巽(巽为风,风即 气);第六月胎水始盛为坎(坎为水);第七月 胎子肠胃己具,为艮(艮为山,山为土,土涵生 万物,吸取养分,有如人之肠胃功能);第八月 肌骨皆成,形体俱全为坤。 恽铁樵认为《内经》提到的“揆度奇恒,道
晋平公诊病时,用山风蛊卦对疾病进行解释,其 上卦为艮为少男,下卦为巽为长女,是女惑男之 象,艮为山,巽又为风,风吹木落,因此断定晋 侯为纵欲过度而染疾。故以致于有的学者说,中 医学是哲学的科学,中医理论等对立,消长、互根、转化,是一个阴阳变化和合 的动态平衡,中医认为人体是宇宙大系统中的一 个小系统,因而人体自身生存变化必然依据太极 图上的阴阳平衡状态而生存。中医在阴阳平衡状 态的影响下一直将健康理解为平衡态,疾病为不 平衡态,治疗疾病就是调节阴阳使其不平衡状态 达到“中合”的平衡态。
八卦,所以六气六府,五行五脏阴阳四时,水火 升降得以有象,万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 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孙思邈曾感叹道: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
医”,张景岳对此理解是:“尝闻之孙真人日: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窍疑焉,医有内经, 何借用于易?舍近求远,矣必自然,而今年逾不 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易者 是阴阳动静之妙,医者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 己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日:天 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 也”。 自《难经》首创左肾右命门学说,后世医家 对命门学说均有不同的见解,但大都无新的发 挥,赵献可则根据《易经》太极图及“一阳陷于 二阴之中”构成坎卦之象原理,论述了命门其位 于两肾中间,又根据坎卦之理区分了命门同肾的 属性: “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二
作者单位:745000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
小单位。故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 也”《灵枢・岁露》大自然中一切的变化都会影 响到人体,因此中医以风寒暑湿燥火等天象分析 病象,还配合四季节气的变化处方用药,形成了 “整体观念”。 由于孔子的注释,将《易经》拉到人文哲理 上来,古人多从《易经》中象、理的哲学思想进 行研究,而中医基本概念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 念,是以阴阳五行等为基本概念建立起来的,因 而据此建立的中医理论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r.』 代医家多从一般的哲学原则出发,推测解释生命 和疾病现象。如《左传》中记载秦国名医医和,r
我们坚持的原则,因此吸引了众多的患者前来就 医,诊疗人次和业务收入近年来大幅度上升。 2.3.2工作重点改变,医德医风的重心不变。随 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目前己成为全市集 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中 医医院,医院始终将病人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 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3管理体制改变,“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不变。为了不断探索经营管理模式,我院先后实 行了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以支定收的核算办 法。但医院始终坚持经济指标与社会效益并重,j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无偿服 务,如社区健康教育、义诊,承担大型社会活动 的医疗保健工作,积极参与市内、外灾害事故的 救援工作等,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称 誉。 建立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医德医风,确保医疗 安全是摆在每个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面前一项严 峻的任务,必须通过教育和法制两个途径作长期 不懈地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