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优质)高二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学案
(优质)高二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学案
)
(5)任重而道远(
)
(6)默而识之(
)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仁以.为已任 (3)温故.而知新 5.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以.为师矣 故.时有物外之趣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
度是
(2)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
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
是
。
(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
是
。鼓励门生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
子是
(4)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
(5)劝告别人多向他人学习或借鉴,我们不妨引用《论语》中的话:
“
,
。” 或 者 也 可 以 说 :
“
,
。”
6.文言文中有许多单音节词,现在变成了双音节词。试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例子,
(优质)高二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积累其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课时:2 课时
一、基础自学
【课文导读】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其中善于学习和个人修
养的语录很有借鉴意义。它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远的影响,
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 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 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欹(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 ③中: 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第(8)则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句式是
(A.疑问句 B.祈使句
C.双重否定句),把它改成肯定句式:
。
后面两个问句是 (A.一般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请你把它们改成
肯定句式:
。比较一下它们的表达效
果哪一个更好?
18.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
方面的问题;
乙文谈பைடு நூலகம்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
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
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训练提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罔.( )
与
应该相结合。
19.思考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5.第(9)句仅仅是写自然现象吗?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四、拓展训练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 [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
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论语>十则》是从中节选的十条,
整篇都是人生格言, 或谈求知态度, 或谈学习方法, 或谈修身做人, 都给人
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等都是妇孺皆知的修身养性的名句。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
与现代词汇比较。
例:学而时习之。
学――学习 时――时常 习――温习
(1)有朋自远方来。
(2)学而不思则罔。
(3)诲女知之乎!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与课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请将课文中的那句话写在下 面的横线上,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摘句: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患:担心)。 课文中的句子: 启示: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 __
)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 _
)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远( ___
)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
)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 _
8.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把 你的理由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 疑和探索精神。 你的看法是: 你的理由是:
殆.( )
2.文学常识填空。
(1)上世纪九十年代,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十
大思想家之一。他是山东曲阜人,名丘,字
,是我国
时期杰出
的
、
、
,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因其思想在中国
影响很大,所以又被人称为
。
(2)《论语》是一部记录
的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朱熹把它与
、
、
全称为“四
书”。
)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 _
)_____________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
)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
)_______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本字 通假字 读音 意
思
。
(2)诲女知之乎!
本字 通假字 读音 意
思
。
(3)是知也。
本字 通假字 读音 意
思
。
3.“而”字在初中有四种用法需掌握:A 表顺承 B 表并列 C 表转折 D 表修饰。
试对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加以辨析。
1
(1)学而不思则罔(
)
(2)人不知而不愠(
)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学而时习之(
三、精讲点拨 1.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1) (2) (3) 2.第(3)则说明孔子认为能当别人的老师的条件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温故” 和“知新”之间的关系?
2
3.谈谈第(4)则对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17.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