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地理全册 ppt课件

七年级上地理全册 ppt课件


插入活动1, 佐证“很多现 象”。
己想像成 古人。
设问:凭借这 些证据 ,能不
能肯定地球是
可补充 我国神
球形?为什么 ?
五、神
六有关 情况
结合“ 阅读材 料”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相当于飞机飞行50小时(800km/h)的航程; 人24小时一刻不停的步行,大约一年多的路程; 相当于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的8倍多。
四季分明
赤热 带道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900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课标解读
地图
§3 地图
F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F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F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F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 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F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象等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
说明:“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象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一项,只要求学生知道 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 云图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节 地图
重点内容
1.地图要素的处理及教学 2.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 3.从地图找信息的技能训练
在地图学,对地图要素的定 义是:地理要素、数学要素 、辅助要素(有的地图学专 业书上亦称“整饰要素”) 。 (1)地理要素,是指地图 上表示的如水文、地貌、土 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 、行政境界等自然和社会经 济现象,它是地图构成要素 的主体。 (2)数学要素,指构成地 图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投 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 网、高程系、地图分幅等。 这些内容是决定地图图幅范 围、位置,以及控制其它内 容的基础。它保证地图的精 确性,作为在图上量取点位 、高程、长度、面积的可靠 依据。 (3)辅助要素,主要指便 于读图和用图的某些内容。 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 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 种文字、数字注记等。
900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线
赤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带道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900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6象6.50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23象.50
有射太现阳象直00
既无太阳2直3.50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66.50
900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线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A
90°
C
75° 60°
D 45°
30°
15 °
150°120° 90°
G
60°
15
°
B
30°
45° 60° 75°
90°
30° 0° 30°
15°
60°
F
90° 120° 150° 15°
90°
30°
E 45°
60° 75°
说出上图A、B、C、D、E、F、G地的经度和 纬度,并由此说明建立经纬网的目的是什么?
东半球:东经度数<东经160°;西经度数<西经20° 西半球:东经度数>东经160°;西经度数>西经20°
利用经纬网定位
lP8活动题——重视,多练习(同桌指图练习、小竞赛)
l在地图和地球仪上能读出经纬度——知道怎么标注 l区分经纬线——
“横纬竖经”
经线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西、向东各分180°
赤道以南称南 纬,用“S”表 示
90° 75° 60°
45°
30°
赤道
15° 0° 15°
90°
30°
45° 60° 75°
90° 60°~90°之间为高纬度
75°

30°~60°之间为中纬度





0°~30°之间
为低纬度






30°~60°之间为中纬度
60° 45° 30°
向北增大为 北纬,用“N” 表示
七年级上地理全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课件
«地理»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与同学们谈地理
课标解读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F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F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F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 现象
西增西经 东增东经
180°150° 120° 90°
60° 30° 0° 30° 60° 90° 120° 150°180°
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起点
向西划分180°
向东划分180°
向西增大为西经,用“W”表示
向东增大为东经,用“E”表示
纬线划分:
以赤道为起点,向 北向南各分90°
赤道以北称北 纬,用“N”表 示
说明:“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 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地球仪
F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 度的划分 F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形状和大小
按图1.1的顺序设计教学顺序 直觉感知——猜测推理——事实论证——科学证明
角色扮演: 学生把自
西增西经 东增东经
90° 60° 45° 30° 15° 0° 15° 30° 45° 60° 90°
本 初 子 午 线 0 °经线以西 称西经,用“W” 表示
0 °经线以东 称东经,用“E” 表示
东增东经
西增西经
90°105°120° 145° 160° 180° 160° 145° 120°105° 90°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是我国陆地面积的53倍。
纬线和经线
教(学)具准备:地球仪(最好学生也能人手一个)
探究:地球仪能告诉我们什么? 图1.7、图1.10、图1.11都是重点例图
——落实到地球仪上
课件补充 通过表格总结
图1.12、图1.13半球划分:界线——可理解掌握 判断某点的半球位置——找规律,练习巩固
北增北纬
15°

15° 30°
向南增大为 南纬,用“S” 表示
45°
南增南纬
60°~90°之间为高纬度 90°
60° 75°
经纬线表格:
经纬度表格:
北极
160°E
西半球
20°W
北极
东半球
160°E
南极
南极
西
半 球
东半球
西半球
20°W

160°E 180°
90° 75° 60°
45°
30°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重点内容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和五带
表格总结
课件辅助教学
66.50
五 带 23.50 的 00 划 23.50 分
66.50
900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 圈 900
66.50
五 带 23.50 的 00 划 23.50 分
66.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