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沟通的技巧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
”因此,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师生间流畅、有效的沟通是理想教育的应有之意。
应该怎样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一、情感沟通师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而不良情绪则对课堂教学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新课标所营造的和谐、平等与互动的育人环境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正向情感,符合师生双方沟通的意向。
(一)积极的意愿与教师个人的态度调适师生沟通必须双方都有积极的意愿。
而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个人态度调适,对双方沟通起着主要作用,其沟通技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保持好的心情。
教师的工作复杂而劳累,有时实在令人难以挤出一丝笑容来面对学生,也常因为个人的状况而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在盛怒或烦躁之下,极易发生冲突。
事实上,拥有一个好心情走进课堂,常常会从中找到自己和学生的可取之处;试着每天提醒自己带着好心情来到学校,相信和谐、融洽、轻松的师生关系会感染大家,学生对课堂会更加喜爱。
(2)给予爱与关怀。
身为教师我们通常能够很大方地给学习好、表现优异的学生积极的爱、支持与鼓励;对学习较差及令人头痛的学生常常是挑剔和指责;对于表现平平的学生则把他们放在无须多加照顾的地域。
事实上,被爱与被关怀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对每个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得到正向的爱与关怀。
(3)保持弹性,创造幽默。
师生相处需要一些润滑剂,坚持立场容易让双方关系卡住,此时教师如能加入一些幽默的言语,则可缓解紧张的气氛,增加师生关系的动力。
(二)对话与理解新课标确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合作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
通过这个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要达到一种主体间的双向理解,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唯一权威,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双方一起探究世界、探究知识。
(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良好的互动关系基础不应只是建立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虽说知识学习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但绝不是唯一目的。
教师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但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且互动是以学生的感觉为基础,否则对学生的影响力就很有限。
因此,和谐关系所代表的意义,即学生信任、尊重教师,教师同样热爱学生。
学生积极与教师合作,努力完成教师为他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会更有趣。
二、信息沟通教学中的信息沟通是师生双方信息的交流和贯通。
沟通的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学习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信息。
新课标实施的目的是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它提供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
因此,在师生双方对教学内容、体育知识、协作精神、行为观念及其他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误区时,需要进行信息沟通。
(一)传送与接收信息的技巧有效的沟通存在于聆听后能解读传送者所想要传达的信息。
其正确、清楚的传送信息方法应该是:(1)尽量使用易懂和亲善的语言及动作;(2)少用主观判断,适当情况下可做些让步,在许可范围内,给学生更多自我选择的空间;(3)试着接受学生的观点,做个细心的听众,以诚挚的态度,仔细聆听学生所提的问题,适时地给予关怀;(4)对学生及教师本身的感觉反应敏锐;(5)使用有效的专注技巧,如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口语行为;(6)重视自己的感觉,注意传送者的非口语提示。
(二)对学生评价要前后一致对待学生的行为是否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昨天可以接受学生的这类行为,到了今天,却因同样的行为而处罚学生,这样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通常被学生视为恶劣的行径,将会严重破坏师生间和谐的关系。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想要立即阻止的,然后,进一步观察学生这些行为的实际表现。
(三)爱与平等爱与平等就是要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创造性、运动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运行,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个体发展的主人。
而这所有的一切必须以“爱”为前提。
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但这种威信不是靠外在的管制与压迫,而是源于教师的人格、学识和智慧,从而受到学生的尊敬与向往。
三、意见沟通新课标指导下的师生关系交往更加频繁,在课程建设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权。
但是,由于年龄、性别、个性心理和认知及观念上的差异,在合作中就会存在意见分歧甚至产生冲突,当师生双方出现矛盾、进入误区时,则需要进行沟通。
(一)正视冲突冲突来自于人际互动中,当人们利益及观点不同时就会出现争执情形。
冲突虽然会带来关系的威胁,但也提供了调整彼此关系的机会。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心境和激情状态,观察自己在与学生合作中彼此的语言(措辞)、非语言信息(包括肢体动作、音调)、情绪状态,实现顺畅的沟通。
(二)尊重对方师生在面对冲突时,要提醒自己以相互尊重的态度维护彼此的面子,不要跟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更不要公开指责学生,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
面对冲突,需要的是一份彼此尊重差异的心情和寻找两者兼顾的方法。
师生沟通技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有技巧说话是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对学生施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1、说遵循的原则有趣原则:语言诙谐,表述风趣,态度和蔼;有据原则:分析可信,举例无疑,引证确凿;有数原则:区别对象,明确目的,预期效果;有度原则:掌握时机,恰当表述,控制情绪。
2、说的方式对集体可以采取的说法话方法有:漫谈式——“形散而神不散”;问答式——“记者招待会”;讨论式——“主题辩论式”。
与个别学生谈话采取的方法有:和风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诱导式——指点开导,循循善诱;爱抚式——施以爱心、诚心与情感,给予温暖;暗示式——“兴发于此,意归于彼”;笔谈式——笔墨交流,“无声胜有声”;警示式——响鼓重锤,催其自新;直接式——单刀直入,就事论事;示范式——树立榜样,励志感化。
3、教师“ 说” 所忌讳的A 、说的方式上,如:①忌辱骂责备:你简直是不可救药,来学校纯粹是混日子!②忌道德说教: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多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懂得珍惜,要为父母争气!③忌命令指使:把你家长叫来!④忌训诫指责:就你特殊,你以为你是谁?!⑤忌嘲讽轻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都讲过几遍了?!你能不能长点记性!⑥忌威胁利诱:你不想读就回家去,反正我迟早要停你的课!⑦忌苛责逼迫:你昨晚上干什么去了,总迟到?!到办公室去说清楚!B 、说的内容上,如:①否定其直觉:就你能,你的感觉就那样好?②驱斥其情感:你跟他还玩得拢,他简直无可救药!③否认其愿望:就你的成绩,还想考一批?④嘲笑其嗜好:你还爱打篮球,成绩又不是好了!⑤诽谤其意见:说什么说,你认为你是谁?!⑥损毁其品格:上课时你递什么条子,你简直道德败坏,居心不良!⑦羞辱其个人:我看,你对自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你怎么这么笨!⑧反驳其经验:你懂什么,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都多!4、教师“说”所注意的A 、注意副言语的作用与影响;我们说话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怎么说:用什么音调,强调什么词,说的声调高与低,说的快与慢。
这些声音效果被称作“副言语”。
副言语特别有助于表现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是冷静还是激动,是友好还是敌对,是诚恳还是虚假,是谦恭还是傲慢,是同情还是讥笑…… 有时言语本身倒显得不那么重要!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良好地沟通,非要注意副言语的影响与作用不可。
B 、避免拒绝性、排斥性的谈话;如:与学生谈话时,姿势鄙视、厌烦、拒人千里之外,手势紧张、失态、生硬,或带着不屑一顾的冷漠表情,拖着冷淡、嘲笑的腔调…… 都能给学生排斥、拒绝的感觉,这些都是教师在谈话时应尽力避免的。
教师在言语上要多用“我气恼” 、“我泄气” 、“ 我失望”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期望,这种自我约束能充分表现我们的风度,能给学生更多的实质性帮助,从而消除师生间交流的阻碍。
C 、要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凡人,在生活有太多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但他(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任重道远的教育者。
所以,老师要能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有烦恼,但能自我缓解;有愤怒,但能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表现愤怒;也会失去耐性,但能意识和控制…… 教师了解且尊重自己的情感,能以正确的行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只有如此,才能在“说”的时候避免带入个人情绪,取得很好的教育和沟通效果,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语说:“会说说人笑,不会说说人跳。
” 但愿我们老师的话语,都能像一把金钥匙,都能让学生笑,一下子就能打开学生心头的锁,从而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二)批评有方批评是一种教育手段,它必须针对学生的错误或问题,而不能针对学生本身,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批评不是为了出气、压服,而是为了助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批评。
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反应是有能动性的,学生能敏感地感受教师的期待与暗示、遗憾与不满,并能做出积极的反应。
因此教师要运用好批评这样一种教育手段。
1、批评的要求A、要多肯定,少否定;尽量不用或少用“不准”、“不行”、“不能”、“不要”等语言,因为这些否定式语言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改错、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要有理、有节、有度;批评学生时要摆事实,讲道理,入情入理,以理服人;要口气温和,态度和蔼,以情感人;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正面引导,多加勉励;要严于律已,“心理换位”;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
C、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和风细雨,灵活多样;对善于思考、自尊心较强,各方面较成熟的学生,可采用发问式批评;对积极上进、性情机敏易受感化和盲目自大、爱耍小聪明的学生,则应多采取暗示式和提醒式批评。
在教室是,少用当众批评,慎用点名批评,多用内爆式和暗示式批评;在辅导室、办公室等场和,则应多用个别批评,宜用商讨式和发问式批评。
对于偶发的严重错误,可用外爆式批评;对于时常的小问题,则宜用提醒式批评。
2、批评的方式批评的方式一般有赞扬式、转折式、鼓励式、商讨式、提醒式、渐进式、暗示式和宽容式。
其中暗示式的批评可采取表情暗示法、行为暗示法、语言暗示法,宽容式的批评则可用谅解法、反差法、回避法、肯定法、冷却法、类比法等。
3、批评中注意的“ 十不”没有批评也就等于没有要求、没有教育。
但批评必须运用得当,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达到教育、提高的目的,而且可能造成师生感情对立、促使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增加了今后教育、转变的难度。
正确开展批评,必须注意以下十个问题:不要厉声训斥,不要变相体罚,不要当众揭丑,不要上纲上线,不要千篇一律,不要无据无凭,不要成见看人,不要唠唠叨叨,不要言行不一,不要主观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