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摘要】:本文对现代汉语委婉语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源于语言禁忌。

同时,儒家传统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忌讳”是其产生的民族心理基础。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儒家传统文化
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委婉语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

委婉语源于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

人们迷信鬼神,对鬼神尊敬、崇拜直至惧怕,以至不敢直呼其名,鬼神名称成了英语中最早的禁忌语,而指代鬼神的词语便是最早的委婉语。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

在此,我们把探寻视角限定在汉民族心理框架内与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心理特征上。

“忌讳”是汉民族心理层级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直接动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崇高神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的禁忌。

人们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特别崇拜,认为直称他或它的名称是大不敬的行为,因此必须禁忌。

避讳就是一例。

对尊者、长者等不能直呼其名,哪怕是读音有点相近也应当回避。

再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秀才”一词就已产生,但刘秀做了皇帝后,为避其讳,就将“秀才”改为“茂才”。

同时,对一些特别讨厌的事物,不愿提及它,也要禁忌。

如对于明朝的人来说,“元”是十分痛恨的,所以明朝人把“元来、元任、元由”等词的“元”一律改成“原”,成了“原来、原任、原由”。

第二,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

“死亡”在人们看来是一件恐怖危险的事情,常常要对它表示禁忌。

人们还用“死”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表现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不同的感情色彩。

如“崩”,意谓天崩地塌。

帝王之死,犹如天崩地塌,为大国之难,因此婉称帝王或帝后死亡。

同义的还有:崩驾、崩逝崩殂等。

薨,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古代用以婉指诸候或二品以上大官之死。

类似的有:薨背、薨逝、薨陨等。

“不禄”则专指士大夫等一般官吏之死。

而现代则多用不在、故去、逝世等表达死亡之意,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也用安眠、安息等。

第三,对不洁或难以启齿的事物的禁忌。

这些大多是有关人体器官、生理现象等的词语。

例如,把厕所称作“洗手间”、“卫生间”等。

再如,比起西方民族,汉民族文化传统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性心理更为含蓄羞涩,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都比较牢固,性行为受到较好的道德约束与社会控制,加之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积淀,言语过程中有关“性”的一切均属禁忌之列。

汉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避俗求雅、力图含蓄,这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汉语的称谓中委婉语众多。

作为礼仪之邦,汉民族非常重视言语交往过程中的礼尚往来,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还要力求雅致,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同义称谓语。

一般说来,直称则比较通俗,婉称则显得文雅。

例如,称妻子的父亲为“岳丈”,比“丈人”要文雅
些,但比起“泰山”、“冰翁”来,后者则更加典雅。

第二,汉语委婉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实际上也给我们提供了汉文化中有关价值观的许多信息,为数不少的委婉语也应运而生。

例如,中国人在与价值观念有关的“钱”的问题上,态度表面看是矛盾的:一方面,“君子言仁不言利”;另一方面,“钱”毕竟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又离不开它。

这种“矛盾”心理在言语实践中的调和就是正面谈论“钱”时,毫无顾忌,但在涉及个人的金钱观念时,往往避“俗”就“雅”,如用“金、银、钞票、现金、款项、收银处”等代替。

这使得中国人既可以从容地谈“钱”,又能保全体面。

此外,不直言“钱”有时是缘于宗教原因或迷信心理。

例如“佛龛”,有的人就不说买,而是说“请”,因为“佛龛”作为供奉佛像的小阁子,是佛界净地,佛界是视金钱为世间浊物的,说“买”就显得俗气,有玷污佛祖之嫌。

得罪神灵是要遭受惩罚的。

所以,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大多反映死亡殡葬、疾病伤残、分泌排泄、性爱生育、身体器官、生理变化、钱财经济等内容。

“忌讳”和“求雅”是其产生的民族心理基础。

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我们应对这种民族心理有所了解,并把这种心理信息纳入到话语建构中去,使之成为制约话语信息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的参考,以保证尊重这种社会习俗,更加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3.336.
[2]吕叔湘.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J].北京:读书,1980
[3]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