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子交换色谱柱和离子排阻色谱柱分离物质原理的区别

离子交换色谱柱和离子排阻色谱柱分离物质原理的区别

1.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成熟的技术,柱填料含有极性可离子化的基团,如羧酸、磺酸或季铵离子,在合适的pH值下,这些基团将解离,吸引相反电荷的
物质。

由于离子型物质能与柱填料反应,所以可被分离。

缓冲溶液常被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

缓冲溶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将影响化合物从柱中的洗脱。

这是由于改变pH值,可改变化合物的解离程度所致。

样品电离度的降低,减少了样品与色谱柱的反应,样品组分就可以较快地从柱中流出。

增加流动相的离子强度,平衡移向不利于样品与柱填料反应的方向,利于样品从柱中较快流出。

2.分子排阻色谱法是基于样品分子量大小不同而多样品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固定相是有一定孔径的多孔填料,小分子量的化合物进入孔中,流动相是可
以溶解样品的溶剂。

分离过程是按分子量大小的顺序,分子量大的化合物先从柱中洗脱。

分子排阻色谱法常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或复杂的物质,如组织提取物、核酸、蛋白质等。

2. 1.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势不同而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
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凡是在溶剂中能够电离的物质通常都可以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来进行分离.
2.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和在填料上渗透程度的不同,以使组分分离。

它类似于分子筛的作用,
但凝胶的孔径比分子筛要大得多,一般为数纳米到数百纳米。

溶质在两相之间不是靠其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来进行分离,而是按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分离只与凝胶的孔径分布和溶质的流动力学体积或分子大小有关。

试样进入色谱柱后,随流动相在凝胶外部间隙以及孔穴旁流过。

在试样中一些太大的分子不能进入胶孔而受到排阻,因此就直接通过柱子,首先在色谱图上出现,一些很小的分子可以进入所有胶孔并渗透到颗粒中,这些组分在柱上的保留值最大,在色谱图上最后出现。

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体和试样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