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塞征战时诗习题

边塞征战时诗习题

2016级语文学科课时学案§课题《诗歌鉴赏训练》序列号8 限时: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编制王慧审核董胜萍包组领导签字使用时间】成绩:春风不度玉门关——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汪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

蒲桃:今作“葡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2.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

(6分)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4.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6.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2016级语文学科课时学案§课题《诗歌鉴赏训练》序列号8 限时: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编制王慧审核董胜萍包组领导签字使用时间】成绩:诗歌鉴赏8答案1.B D(B项,没有“对比”;D项,行人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只是无奈。

)(写对1个得2分,写对2个得5分)(5分)2.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情绪。

(2分)不同点:本诗侧重于抒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

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

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苦,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

(4分)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

“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

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

可是办不到。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

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

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

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

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

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

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3.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4.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译文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注释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

雨雪:下雪,飞雪。

隔:阻隔,隔断。

榆溪:榆林塞。

此处代指边塞。

从军:参加军队。

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漫漫:广远无际。

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苍苍:空阔辽远。

别路:离别家乡之路。

迷:迷失。

▲赏析“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

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

(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

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

“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答案:5.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2分)。

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1分)。

6.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注释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赏析《军城早秋》载于《全唐诗》卷二六一。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