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管理的维度与策略

知识管理的维度与策略

知识管理的维度与策略(修改稿)王润良1郭秀敏2郑晓齐 3(1、2.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邯郸 05603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北京 100083)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依靠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创造价值,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创造和传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中的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知识的相互转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源泉。

由于隐性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因此管理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

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维度,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就是要在这两个维度上做出选择。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人性化和综合化三种策略。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策略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651 引言近10年来,被Peter F. Drucker称之为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1]或知识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也不再主要依赖于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知识。

创造和传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2],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或许是比它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3]。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4,5,6]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知识管理不仅作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战略行动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事实上,知识管理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却并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而诞生的。

从狩猎种田到钻木取火,从家庭作坊到兴修水利,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无不孕含着大量的知识创造和传播活动,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也得以在子承父业、师传徒受的方式下代代相传,只不过那时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无意识活动,还没有概念化,更没有专门技术来强化这一过程。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相关技术,如Lotus Notes、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等,才逐步应用到知识管理领域,不少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7],信息技术成为一些企业,特别是西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手段[8]。

有人甚至预言,到2100年98%的知识将由计算机产生,而人类产生的知识只占2%。

然而知识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最近20年美国工业界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而这一切对知识工作者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改进收效甚微[9]。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因素。

因此,平衡“技术”与“人”的因素,作者简介:王润良(1966—),男,内蒙古丰镇市人,河北建筑科技学院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与设计、知识管理等。

选择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紧迫问题。

本文从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管理的内含分析入手,探讨了知识管理两个维度的作用,提出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三种策略。

2 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知识是指专业智能,也就是组织成员所拥有的know-what、know-how、know-why,以及自我激励的创造力[10,11]。

在组织机构中,知识除储存于员工的大脑中外,还根植于组织机构的文件、日常工作、程序、惯例及规范中[12]。

组织中的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两种[13]。

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表述清楚、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知识,如员工拥有的know-how、know-why等;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的知识,也叫编码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规范、操作规程等。

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难以沟通的特征,因此不易实现个人间的共享;而显性知识由于其易表达、可编码特征,因此很容易在个人间沟通和共享。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中的知识创造与传播就源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汇谈(dialogue)”[14]。

Nonaka和Tadeuchi 将组织中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4,15,16,17]:①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组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④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社会化是一个个人间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共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

由于新知识往往起源于个人,因此社会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起点。

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并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汇谈(dialogue)是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重要工具。

由于显性知识可以借助通讯、网络、出版物等先进技术和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促动隐性知识大量传播的关键性步骤。

组合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过程。

经过社会化和外在化过程,员工头脑中的显性知识还是一些零碎的知识,也没有变成格式化的语言。

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了组合的过程。

在组合的过程中,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电视会议、电话、E-mail等是组合的有效工具。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

经过组合过程,新知识得以在组织成员间传播。

组织中的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团体工作(teamworking)、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工作中培训(on-the-job training)等是实现新知识内化的有效方法。

个人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

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因此被Nonaka称做知识螺旋。

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后,新的知识螺旋运动又开始了(见图1)。

3 知识管理的内含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组织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使知识螺旋不断地向前延伸。

知识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

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组织核心能力的知识基(knowledge base)是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含是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18]。

员工的知识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见部分为员工的显性知识,而沉入海水中的不可见部分为员工的隐性知识。

显然,对于冰山来说,其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其体积的一小部分。

同样,员工的隐性知识也远远大于其显性知识。

而且,在冰山的附近,透过海水还可以看到海平面下冰山浸入海水中的一小部分,这一部分相当于可被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这些能够被转化的隐性知识也仅仅是员工全部隐性知识的一小部分(见图2)。

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员工自己将一部分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达出来,转变成显性知识,经过组合过程将其系统化后,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如网络、程序、出版物等)与组织的其他成员共享;另一种模式是员工的隐性知识首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其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然后经过外在化和组合过程将其显性化。

在后一种模式中,最终实现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也仅仅是传递出来的隐性知识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过程后,只是变成了其他员工的隐性知识,无法实现显性化(见图3)。

可见第一种模式传递的隐性知识非常有限,通过第二种模式能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也仍然是冰山一角,大量的隐性知识必须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进行面对面的传递。

因此,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①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②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

4 知识管理的维度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及知识管理活动中,有两个因素致关重要:一是人;二是技术。

这两个因素同时构成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

人之所以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

在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社会化和内化阶段,几乎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徒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在内化阶段,人们通过团体工作、干中学、工作中培训消化和吸收新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

因此可以说,人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

技术主要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的组合阶段起作用,同时也支持外在化与内化过程。

在组合阶段,知识的编码、存取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西方的许多公司甚至片面地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进行编码,并能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地存取。

在外在化阶段,电视会议系统、电话、E-mail等通讯和信息技术能够强化和方便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因而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在内化阶段,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向人们提供实时的(just-in-time)培训,MIT组织学习中心开发的微世界(microworld)[19]就是这方面生动的例子。

因此,技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

当然,与人相比,技术只不过是一种使能工具[20],并不能成为知识管理的内生力量。

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环境和加大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来强化知识管理过程中两个维度的作用。

项目团队、特别任务组(work forces)等正式团体由于其良好的沟通性能,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组织中最佳的学习单元[21,22],因而也被西方企业广泛采用。

这种正式的工作团体鼓励面对面的交流,促进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社会化和内化两个阶段的知识转化与吸收,因而在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西方企业在积极完善正式工作团体的同时,又开始着力培育像“实践社团”(communities-of-practice)[23,24]这样的非正式团体,使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成为组织中两个互为补充的知识创造与传播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