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认定问题分校(站、点):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认定问题目录写作提纲 (1)内容摘要 (2)一、比较法案例 (3)(一)英美法 (3)(二)德国法 (4)二、两大法系因果关系的主要理论 (4)(一)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 (4)(二)普遍法系因果关系理论 (5)三、构建我国侵权行为判断标准 (6)(一)国内法学家观点 (6)(二)构建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之我见 (7)结论 (8)参考文献 (9)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认定问题写作提纲一、绪论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规定了民事侵权责任。
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和民法学理论界的观点,认为侵权行为与侵权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民事侵权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
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现行的侵权责任因果关系认定方法比较和实证分析,筛选、总结出适合我国侵权责任因果关系认定的一般方法,以适用于实务中作出公平合理的处理。
二、本论(一)比较法案例1、英美法2、德国法(二)两大法系因果关系的主要理论1、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2、普遍法系因果关系理论(三)构建我国侵权行为判断标准1、国内法学家观点2、构建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之我见三、结论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认定问题【内容摘要】侵权行为法的机能在于损害赔偿与保障权益,在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交易安全的同时救济受害者。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基准已发展了几百年,在因果关系方面正不断地趋于统一之路。
实际上在一般案件中因果关系判断并不困难,但在错综复杂的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成为了案件的关键,同时也是各法学家争论的焦点。
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法学研究为基础,通过借鉴两大法系代表国家的立法例与判例,来修正传统的相当因果关系说。
本文认为,因果关系的判断基准应当考虑可预见性因素,逻辑结构就是:首先,判断是否具有“条件性”,相当于英美法系上的事实上的原因,其次,判断是否具有“相当性”,再次,判断是否具有“可预见性”,作为最后的检验因素。
这是因果关系判断的三步骤,以期对于我国的司法实践有所作用。
【关键词】侵权行为法因果关系英美法大陆法系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规定了民事侵权责任。
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和民法学理论界的观点,认为侵权行为与侵权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民事侵权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
那么怎样判断民事侵权的因果关系?这个问题对我国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带来许多困惑。
在平常大多数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比较明显的。
但是在一些边际案件,诸如有介入原因的侵权案件,因果关系就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了,并且极具争议性。
正因如此,两大法系关于此类型案件的因果关系理论繁多并且差异很大,即使在一国国内的判例之间也存在矛盾。
如何做出更具公平合理的判断,并且发挥侵权行为法的机能,是本文试图寻找的答案。
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现行的侵权责任因果关系认定方法比较和实证分析,筛选、总结出适合我国侵权责任因果关系认定的一般方法,以适用于实务中作出公平合理的处理。
一、比较法案例(一)英美法众所周知,英美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值得争议的判例有很多,特别选择分别代表美国和英国的判例来对比。
英国“Rescue"案件中甲过失驾车撞到乙,丙对乙施以救助,为丁驾车所撞伤。
在此情形,甲对丙应否负侵权责任?早期案例采否定说,其主要理由:1、丙的自发介入中断了加害行为的因果关系。
2、丙采自甘冒险。
20年代以后,英美的法院废弃此两项见解,认定加害人(甲)对救助者(丙)负有注意义务(the duty of care),而改采肯定说。
[1] [2](二)德国法首先先介绍一般原则。
德国判例说亦肯定紧急救助案件上的相当因果关系,如为阻却脱逸之马而致自己受伤;为救助乘客逃离失火的公车而致受伤;司机肇致车祸使汽车发生燃烧;某承租人之子为救助司机及乘客而被火灼伤。
德国通说认为,于诸此情形,救助者除了无因管理请求权外,还可以根据侵权行为提出赔偿请求。
在特殊案例中德国认定有因果关系以救助被害者。
如母亲捐肾救女案。
13岁之A女因运动受伤,H医生认定其左肾受伤而摘除之,因发生肾功能病变而转诊于某大学医院。
经检查后发现A女天生仅有左肾。
基于医生建议,A女的母亲决定捐肾移植。
各审法院认定H医生具有医疗过失,应对A女负侵权行为负赔偿责任。
诉讼的争点在于A女的母亲是否得主张损害赔偿。
原审认为不成立无因管理,而否定捐肾救女的母亲有费用支出请求权。
关于侵权行为赔偿请求权,原审及联邦法院均肯定。
[3]德国联邦法院强调H医生的过失行为侵害A女的身体健康,并因此创造了一种危险状态,致A女的亲人为救助其生命健康而捐肾,而使自己的健康受损,符合侵权行为上“侵害他人权利”要件。
在应由H医生负责的摘肾行为与A女的母亲的捐肾具有因果关系。
此项因果关系联络亦不因捐肾系基于捐赠者的自由决定而中断。
这项决定系为因医疗过失所造成的危险状态而生的救助行为,足以成立作为责任成立的依据。
捐肾者同意捐肾,对从事此项手术的医生因可阻却违法,惟对加害人言,其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并不因此受到影响。
二、两大法系因果关系的主要理论(一)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大陆法系擅长于抽象的法律逻辑以及推理、思辨。
大陆法系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早于英美法系。
有人认为纵无此问题,德国学者也会创造出一些学说来展示他们的分析能力。
[4]在德国法院广泛适用的是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并且日本、台湾都受其影响。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出现不仅证明了“事件正常过程”的合理性,而且创立了简洁明了的公式。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由德国Van Kries教授提出,首次利用概率论与社会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法律问题。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具体内容很抽象,史尚宽概括的基本判断公式是“无此行为,虽必不生此种损害,有此行为,通常此足生此种损害者,是为有因果关系。
无此行为,必不生此种损害,有此行为,通常亦不生此种损害者,即无因果关系。
”[5] 德国明确区分责任成立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因果关系。
其中所谓“因果关系”即相当因果关系,在结构上包含了“相当性”和“条件关系”两个层次,分述之:首先,将因果关系二分为责任成立因果关系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
在考察因果关系时两方面都包含在内,但有逻辑上的顺序。
先考察“因”可归责行为而受到侵权的因果关系,若为肯定存在再进一步考察“因”权利受侵害而产生的损害。
我国在因果关系认定方面采用统一认定的模式,即考虑损害赔偿以有损害发生及有可归责之原因,并且两者之间有相当因果关系。
将因果关系二分法,可以明确违反义务的行为,损害及损害赔偿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为若将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损害都由加害人负担,对加害人而言扩大了其损害赔偿范围,而限定标准则可以合理限制损害赔偿的范围。
这样做首先在于解决责任“定性”问题,再解决责任“定量”问题,使因果关系直接而明确易于思考。
[6]其次,相当因果关系在适用时区别两个阶段:第一是审查其条件上的因果关系,如为肯定,再与第二阶段时认定条件的相当性。
条件关系是相当因果关系的前提。
条件关系与普通法上的事实因果关系阶段具有同样作用,也就是美国法侵权行为法上所规定的cause in fact。
有人认为“因果关系中唯一的‘事实上’或独立于法的价值的判断或规范的因素是sine qua non关系。
”现在司法实践的趋势是考虑条件关系时包含了一定价值判断在其中。
但这并不可否认条件关系在因果关系中的不可或缺的独立价值,它是探寻案件法律事实的依据,也是法院可以有效立案并最终做出可操作性判决的突破口。
[8]条件关系的认定方式是“若无,则不”(the but-for test),也称为必要条件规则。
也就是“若A不发生,B仍会发生,则A不是B的条件。
”德国学说称之为假设的消除程序,其功能在于排除与造成某种结果无关的事物。
[9]条件关系在责任成立因果关系认定上也具争议,其不仅是认定所有事实原因,而是从多数事由中认定对结果应该负责的条件,也是证明因果关系客观的可能性存在。
(二)普通法系因果关系理论普通法系的特点是判例法和经验主义,遵循先例原则。
因此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法官判案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针对性。
认定因果关系在于是否对被告科以民事责任的判断中,因此除了归责还有限责作用。
从冗长、循环无穷的事实链条上截取原因,从而把法律责任适当终止于某一点上,合理赔偿受害人同时避免苛责过重的意义。
赖特勋爵所言:“在变化多端的事态中,法律必须抽取一些相关的结果,并非纯粹的逻辑,只不过是出于实践的原因。
”[11]而此种选择是基于法律政策、公平争议等价值因素的考量。
首先,第一层次是事实上的原因,(cause in fact)意在确定被告行为在带给原告的损害上是否发挥了某些作用,原告的损害是否与被告的行为有关。
第二层次是法律上的原因,即在事实原因的基础上依据法律价值、公平正义的法律政策等考虑哪种原因是法律上的原因(legal cause)或最适原因(proximate cause)因为并非所有的“条件”均能够(或应当)在法律生作为损害发生的原因。
法律原因研究被告因对原告造成损害而承担责任的问题。
将事实判断与法律判断统一起来,保证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又照顾了法律政策的平衡,由宽泛到集中,层次分明。
事实上的原因判断方法之一是“若无,则不”规则,也叫做“必要条件”。
即如果证明不是被告的行为,则原告的损害必然不会发生,那么被告过失行为与原告损害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反之,如果能够证明不存在实际的被告行为,原告的损害仍然会发生,那么二者之间就没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法律上的原因(legal cause)也被称为近因(proximate)用以确定被告在法律上对自己的过错所承担的责任范围。
“近因”是指原告对被告承担责任的最近原因。
最近是指要求在结果和事实上造成损害结果的原因之间存在着法律上的符合一般公平正义观念的密切联系。
最近原因是基于法律政策的考量,根据公平正义观念和利益平衡在法律上划定出一个具体的过错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
因为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无穷延伸的,法院基于公共政策和公平正义的考虑,根据周围环境、时代背景、社会条件、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来确定。
近因实际上是切断责任链条的工具。
[12]三、构建我国侵权行为判断标准(一)国内法学家观点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主张在因果关系理论研究中彻底改变传统理论的阴影,将两大法系中主流的因果关系学说引进我国,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梁慧星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说。
认为相当因果关系说理论与必然性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后者强调结果发生的“必然性”,且前者之“可能性”依“一般社会经验”,而后者“必然性”的“客观存在”,与人的认识无关。
[15]第二种观点,以江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主张继受普通法的二分法理论:先观察事实因果关系,即从客观事实的联系上分析归纳出导致损害结果的原因范围,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事实上的联系;然后,再对事实上构成损害原因的侵权行为(或应由侵权者负责的事情)是否成为侵权人对由此引起的损害而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律原因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