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地质灾害汇总
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貌过渡带,地形切割强 烈,山地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水 土流失分布广泛,灾度也高;(中部地区)
西北诸省土地荒漠化作用强烈; 东部平原除土地盐渍化外,地面沉降、 岩溶塌陷、地裂缝广泛发育,沿海诸省, 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强烈发育。
13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
3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灾变: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
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
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人类的生 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 区分地质灾害与灾变
4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地质灾害分类
地质灾害的灾种范围大致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 都划归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泥石流、 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地荒漠化、海水入侵、部分 洪水灾害、海岸侵蚀、地下水水位升降、
人为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
深孔注水地震和爆破地震等。
18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二)地震的类型
1.构造地震
地壳运动过程中,在地壳不同部 位受到力的作用,在构造脆弱的部 位容易发生破裂和错动而引起地震, 这就是构造地震。全球90%以上的地 震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主要由断层引起。 由内能转化为位能(柔性变形和断 裂),再转化为动能,最后释放能 量的过程。
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有火山、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缓慢性地质灾害:主要有水土 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 等。
9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特征 (二)地质灾害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地质灾害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地壳内部能
量转移或地壳物质运动引起的。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周期性(地质作 用的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20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美国里道特火山位于阿拉斯加南部港口城市安克雷奇西南约 180公里处,海拔超过3000米
21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里道特火山最近一次喷发是在1989年12月,喷发共持续了约 4个月
22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二)地震的类型
8.2 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 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
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
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 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
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
14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一、地震活动概述
(一)地震波
纵波又称初波(P波,Primary Wave), 固体或液体介质。
水土环境异常与地方病、矿井突水溃沙、
岩爆、煤与瓦斯突出、冻土冻融、水库淤积、 水库及河湖塌岸、水库渗漏、特殊土类灾害、 冷浸田等近30种灾害。
5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地质灾害分类 二是仅限于以岩石圈自然地质 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灾 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 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第八章
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概述
二.地震灾害
三.火山喷发灾害
四.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
五.岩溶地面塌陷
六.地裂缝
1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8.1 地质灾害概述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内涵
定义 :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
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
土类灾害等十几种。
6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地质灾害分类 a.按空间分布状况分:
地面地质灾害 地 质 灾 害 陆地地质灾害 地下地质灾害 海洋地质灾害 海底地质灾害 水体地质灾害
7
b. 按 灾 害 的 发 生 原 因
8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C、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
19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二)地震的类型
2.火山地震
主要是由于地下岩浆的冲击或强烈爆 炸产生断层并导致地层的移动。
位于现代活动火山带上的意大利、日 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及堪察加半岛等最容 易发生火山地震。 特点:震源常局限于火山活动地区, 震源深度一般不超过10km,地震震级较小, 影响范围不大。火山地震数量不多,约占 全球地震总数的7%。
11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8. 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
性
10. 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 切性
12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东西分区、南北分带: 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寒冻作用普遍,冻 胀、融沉、泥流、雪崩等灾害发育;(高原区)
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10
四川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或持续10年
• 2009年2月11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宋广齐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会议上:强 烈地震使极重灾区的山体普遍受到破坏, 一些山体开裂的裂缝延伸长数百米,大 量崩塌、滑坡积累了数十亿立方米的松 散沉积物,地震灾区的一些滑坡、崩塌 体、危岩体目前仍处于高位、高危状况, 具有突发性强,势能大,摧毁力强,影 响范围广的特点,可造成巨大的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
体波
横波又称为次波(S波,Seconda,水平面上作水平振动;
面波
瑞利波(Rayleigh wave),垂直的平 面内作椭圆运动,与P波的辐射有关。
15
16
地震波监测结果示意图
17
(二)地震的类型
按原因:
天然地震:主要有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
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 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特点: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 和渐变影响持久。
2
《环境地质学》第八章 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内涵 地质灾害的内涵:
致灾的动力条件:地质作用包括内动力地
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为地质作用。
灾害事件的后果:只有对人类
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