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主要地质灾害

中国主要地质灾害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69227名同 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 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 损失8451亿多元。
2011年4月10日 17点02分,四 川省甘孜藏族 自治州炉霍县 (北纬31.3°, 东经100.9°) 发生5.3级地
震,震源深 度7.0公里。
未造成人员伤亡,炉霍县城全城停 电,部分房屋有开裂现象.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
相关性。(只分析自然原因)
我国川、滇、黔地区
多地震 位于板块 交界处 地壳活 动强烈 断裂发 育、岩 石破碎 滑坡、 泥石流 多发
季风气候 暴雨集中
地形崎岖, 山高谷深
思考:四川省、重庆市滑坡 和泥石流灾害频繁的原因 。
(1)大巴山的南坡,大部分地区 海拔在500—1 000米左右,是面 积广大的大斜坡。 (2)岷江和大渡河的上游区又是 地势急剧下降的地区,地质结构 复杂,地表结构不稳。 (3)受西南降水系统的影响,雨 量丰沛,而且盆地边缘植被破坏 严重。
3、我国的地震带的分布
①我国的地震带?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 ②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 质灾害的成因?
读图思考: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多发地震的原因。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 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 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 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 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 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 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 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2)泥石 流
A、概念 B、特征 C、发生的条件 一是地形陡峻、二是有丰富的松散 物质、三是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3)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形成原因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 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 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 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 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 动。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 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 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 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 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四)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 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 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 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
以西南地区为例,说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坡面物质松散,易 发生滑坡;
(1)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 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 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答: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 1 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国 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答: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 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 斜坡坡度一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 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崩落; • 风化作用、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
• 人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行蓄水灌溉,坡面植被的 破坏, 都能诱发滑坡的发生。
3、地震危害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A、概念 B、发生的条件 C、多发地区 D、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 (高度与体积)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 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 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2008年5月31日航拍,汶川县的山体在滑坡
2010年3月10日凌晨,陕西子洲县双湖峪镇双 湖峪村石沟发生山体滑坡事故,造成20人遇难。
1、地震成因
(1)成因
(2)震级
地震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 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坏。
(3)烈度
A、概念: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B、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 质构造、地面建筑。
2、地震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里氏6级以上地震大部分 省区都发生过(浙江、贵州除外);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20世纪以来共 发生6级以上强震近800次;20世纪平均每年 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浅源地震,破 坏严重, 20世纪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 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我国泥石流、滑坡的分布有何特点?
(三)泥石流、滑坡发生的条件

地形: 坡陡谷深的山区
岩石: 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风化或地壳活跃的结果)
植被: 山坡表层缺少植被保护
气候: 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成为诱因
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大的地区
人为因素:山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西藏、多发泥石流的原因?四川盆地不是滑坡、与泥石流的多 发区的原因?
讨论:
为什么泥石 流和滑坡在我 国分布较广?
归 纳 总 结
我国山区面积广, 地表起伏大 加强重 力作用
地质 地貌 气候
位于板块交界处
我国季风气候典 型 不合理的 经济活动
多地震
多暴雨
人为因素
破坏植被和 地表结构
我国 泥石 流和 滑坡 分布 较广
(3)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 苗稼荡然。 答: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作物 受灾的灾情。 (4)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当场炸死31人,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13 000多平方千米土 地上的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 中,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 严重的放射病。
(一) 时间分布
1、泥石流的时间分布:
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滑坡的时间分布:
表现出常发性,尤其是大雨、暴雨
我国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二)空间分布

地势阶梯的分界线 地震多发区 总体上在西南、中部、东部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 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 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 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 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读图思考:我国近年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下降,但为什么经济损 灾情发展趋势 失却上升?
答: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结论:自然灾害的判别标准
(1)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 (2)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 或资源破坏。


3、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自 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 的东部季风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 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发现:(1949 —2000年)人口 密度≥400人的地区的死亡人 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的 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 100~200人地区的100倍。
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发现:(1949 —2000年)人口 密度≥400人的地区的死亡人 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的 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 100~200人地区的100倍。
1981年7月9日
1981年秋季
四川省
陕西南部
我国铁路史上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泥石流灾害事故
连降暴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随之而产生 滑坡和泥石流 暴雨引起15个乡75个村暴发滑坡 特大泥石流 大面积山体滑坡
1985年7月15日 2005年6月30日 2007年7月31日
湖北鄂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 四川省泸定县 四川省达州市
Back
Back
四,火山的分布
Back
白头山天池图
4. 发生的条件:
• 地下水丰富和坡面有积水的地方,特别是连续性
降雨后,有大量雨水下渗时,滑坡容易发生;
• 地面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水浸湿后发生软化; • 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面、节理面及岩层面是天
然的软弱面,尤其在断层面或岩层内夹有粘土层 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
的浅源地震。我国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的地
震记录:
5级以上的地震约1200多次,平均每年14 次 7 级以上的地震80多次,平均每年1次
8级以上的地震9次,平均每10年1次
时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地点: 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 震中经纬度: 30.986°N 103.364°E 震级: 8.0级地震 震源深度 : 14千米 伤亡人数: 69227人
时间: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
地点:云南省盈江县 (97°31′E~ 98°16′E, 24°24′N~25°20′N) 震级: 5.8级地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