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俗语的运用

成语俗语的运用

成语俗语的运用★《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相关要求1.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掌握词汇的语文知识。

2. 能根据需要,利用相关知识,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语文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一、中考例题1.(10年中考)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胜利,当初是依靠“希望工程”的资助,才完成学业的。

他懂得①,从师范毕业后,他放弃留城机会,回乡任教,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先后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以行动回报社会。

②南非曾在2000年申办2006年足球“世界杯”,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满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却以一票之差输给德国,可谓②。

然而南非人并未放弃,最终在2004年获得了2010年足球“世界杯”的承办权。

A.①句填“饮水思源” ②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B.①句填“饮水思源” ②句填“功亏一篑”C.①句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句填“功亏一篑”D.①句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2.(12年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

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13年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B.他出射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的色彩演绎人生。

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14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古人类遗址,2011年7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始迁建。

建成后的新馆,面积是旧馆的8倍。

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塑,“北京人”右手持木棍,肩上扛着猎物,身体直立着行走,①地还原了“北京人”狩猎归来的场景。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用来收藏,保护和研究②。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栩栩如生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B.①巧妙绝伦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C.①巧妙绝伦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D.①栩栩如生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5.(14年中考)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

下列各组成语,全都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一项。

( )A.温故知新杞人忧天毛遂自荐 B.门庭若市舍生取义刻舟求剑C. 守株待兔完璧归赵豁然开朗D.闻鸡起舞破釜沉舟三顾茅庐答案:1.C 2.B 3.A 4.A 5.D二、中考题型分析词语运用的考查强调词语语义和语境义的吻合,重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10年考查语义相近的词语或俗语的细微差别,12年、13年都是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运用,考查难度降低。

而14年,1题(2)小题,考查词语的运用,相对12、13年降低,但是首次将词语运用和句子衔接综合在一起考查,一个小题,两个考点,这也是14年在“积累运用”部分,首次将这两个考点一起考查,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其实检测的核心还是在考查学生阅读语段的能力。

14年对于成语的考查,不仅仅局限于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一项能力,而是首次考查成语的出处,考查难度加大,而且14年是在两道题中考查词语题。

所以说,重点词语、成语、俗语是中考的高频考点,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备考策略1.抓住词语中的关键字,先理解其原始义,再试着揣摩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2.对一些特殊的词语要分析其在感情色彩、试用范围、语义轻重等方面的特殊用法。

3.从初一开始就要重视积累课下注释的重点词,尤其是四字词语,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4.比较词义与语境义之间的异同。

5.成语不仅要了解意思,会使用,还要记住成语的出处。

6.关注意思相近的词语和俗语,能明确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四、成语俗语运用知识梳理(一)成语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性用的固定短语。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2014年《考试说明》词语表部分成语1.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2.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处】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4.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

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5.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唐代·李白《古风之二三》6.滴水穿石:水不断滴下,可以滴穿石头。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1.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处于有利地形。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2.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3.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以次货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4.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

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5.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史记】《史记·项羽本纪》6.气冲霄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

【出处】《南齐书·高帝纪上》14.三顾茅庐: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7.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韩非子·五蠹(dù)》8.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9.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10.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出处】《列子·天端》11.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19.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过分看轻自己。

形容自卑。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12.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13.悬梁刺股:形容学习刻苦。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21.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屋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22.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出处】陶渊明《桃花源记》(二)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2014年《考试说明》20条俗语1.【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喻做事各有各自的办法。

2.【吃一堑,长一智】堑:壕沟,比喻挫折。

经受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分智慧。

3.【初生牛犊不怕虎】犊:小牛。

刚出生的小牛不惧怕老虎。

比喻青年人无所畏惧,敢闯敢拼。

4.【独木不成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长的大堤,由于有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

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的损失。

溃:溃决。

蚁穴:蚂蚁的洞穴。

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

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8.【书到用时方恨少】书:知识。

方:才。

恨:悔恨,后悔。

知识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后悔只懂得一点点。

最后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9.【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10.【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

比喻人不经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1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后仍继续努力。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事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1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知道报答,知恩报恩,受人一点恩惠,就要加倍报答。

1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可以引申为替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是多么重要,也可以理解为拥有自由是那么的可贵。

15.【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

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

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1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1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

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1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遮。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2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收什么。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五、经典练习1.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B.他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仍刻苦学习,不懈追求,这种得陇望蜀....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