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夜读后感600字800字四篇温柔的夜读后感一:今天天气比较凉爽,比起前几天的烧烤蒸煮,这几天舒服多了。
还得感谢刚走的那个台风。
这个台风也带走了好几个人。
和以前一样,一样的不知道怎么好好的和自己相处。
总是在矛盾中活着。
对生命的矛盾,生活的矛盾,亲情的矛盾,本质的矛盾。
有的人说的很对,我就是一个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的人。
不能说喜欢,或许是对生活无趣的一种比较好的消遣方式吧。
慢慢的习惯拿一本书在手里,看看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文字。
时而伤感,死而傻笑。
这段时间对三毛的人和书比较感兴趣。
去图书馆,本来想要找撒哈拉的故事,无奈电子目录里面明明有好几本,书架上却没有看到一本。
翻了一个小时的图书馆,精神几近暴走。
在角落,看到一本作者是三毛的温柔的夜,孤零零的望着我。
无奈,只有先拿他解解馋了。
三毛,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会让我想到三毛流浪记。
那是一个男孩子的形象,一个女孩子叫三毛并不是很喜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其渐渐的对他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有了这本温柔的夜。
看完了这本书,喜欢上了三毛、荷西。
喜欢上了三毛的文字。
没有浮夸,没有惊艳。
简单、平实。
三毛讲的每一个故事仿佛都是和他一起经历的一样,真实的展现在眼前。
一边看书,一边跟着时而傻笑,时而哀伤。
情绪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了。
喜欢三毛和荷西的真性情,不虚伪,不娇做。
喜欢看荷西被别人欺负,无可奈何的样子。
喜欢看荷西被欺负了,三毛向那人撒泼的样子。
生活不就是这样,柴米油盐酱醋茶。
日子虽然清贫却不失欢乐,生活虽然简朴,也欢声笑语有原则。
有个疑问,他们现在还活着吗?百度了三毛和荷西的信息。
有点不知所措。
三毛在我出生的前几个月就自己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荷西走的更早。
不禁语塞,为什么你们要这么迫不及待的离开这个世界?或许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出生,望着这个陌生的时间充满着兴趣和新奇,在父母的庇佑下想着长大。
到了青春期,开始对世界产生怀疑。
为什么这个世界空间是无限的?为什么时间不会等人?当我们出生前和死去后这个时间算有还是算无?慢慢的走到了现在的我。
不去管世间的那么多问题,只想活好自己。
喜欢三毛每个人都是完整的,我们没有所谓的另一半的独立。
喜欢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乐。
古语有说,修身、齐家。
先学会和自己相处。
然后做一个完整的自己。
温柔的夜读后感二:《圣经》上说,“你看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天父尚且看顾他们,你们做人的,为什么总忧虑明天呢?一天的忧虑一天担就够了。
”——三毛《五月花》“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为什么,这世上有那么多寂寞的人啊---”。
夜,像一张毯子,温柔地向我覆盖上来。
----三毛《温柔的夜》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书中带给我最深印象的,莫过于三毛的善良和荷西的忠厚。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夫妻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文章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或许是三毛的真实经历,或许是三毛的心理想象。
但不管怎样,每一篇作品都透着三毛对人的看法,对人生的启迪和概括,并且是那么恰如其分。
每读一篇,我的心情都会静谧起来,尽管情节也有曲折趺宕,但三毛语言的特色,总不至于让我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
游离其中,就仿佛来到漫山遍野的花丛当中,有一条小路,漫步迈向前方,两旁飘溢着花的芬芳。
走着走着,眼前突然闪出一个大花园,顿时让人豁然开朗,心境明亮。
沉浸在这样的情景当中,总是有所期待,想象着三毛对这件事又会有什么样的精辟哲理。
其实,吸引我读下去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化身真实中的三毛,去游览、去经历五彩斑斓的生活路程,去感悟、去体验丰富多采的酸甜心路。
一直很崇拜那些飞来飞去的人,当然也喜欢读他们关于在路上的书籍作品。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作家。
一个中国女孩,年纪轻轻就留美游欧,后来还让人吃惊地嫁给一个大胡子的西班牙人。
可结婚五年,荷西就意外去世,这使三毛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
有句话说,“每个不幸的东西,都让我心灵颤动。
”我喜欢三毛的作品,却不是因为怜惜,而是因为崇拜。
阅读中我发现,三毛的心理反应竟和我出奇的相似(或许这也是每一个忠实读者的感觉)。
这是人性的善良还是性格的懦弱?我不去追究,只想静静地体会。
毕竟,意识是我自己的,谁也夺不去,谁也左右不了。
就如三毛做的一样:心灵上受到亏欠,一辈子也不安心,世俗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
我喜欢三毛,喜欢《温柔的夜》。
温柔的夜读后感三:看这本书看了将近三个月,我不是一口气看完的,其间断断续续,它不像小说,看到某些动人、吸引人的情节,总是很想看下去,总想一口气把它看完。
可它不是小说,是一篇篇的散文。
不知为何,每次我读这些散文的时候,我的心情会变得很平静、很柔和、很宁静,看这样闲适的文字,我觉得很舒服。
我总喜欢在睡前看上几页,心情就变得很恬静,然后会睡得很安慰,感觉很舒服。
我觉得三毛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她渴望自由,不喜欢被束缚,所以她选择了辍学,学校就像一个笼子,她怎么会受得了呢?她喜欢的职业是拾荒者,每天都在流浪,每天都很自由,看到自己喜欢的,如获至宝地捡起来,自己再加以改造,就成了自己的宝贝了。
她的身体很差,有很多段落描写她的身体情况,看到这些文字,我的心都在颤抖,可她却并不在乎!任它自然发展,不会呻吟,不会埋怨,不会紧张,没有什么情绪,就这么任病魔摆弄,没有与病魔斗争的意志。
然而要换作是我呢?我会觉得很不幸,自己的身子骨怎么这么差,我会很紧张,很不安,再这样发展下去我会不会得什么病呢?我会埋怨,为什么上天要把这些苦难都降临到我身上来?我怎么就这么倒霉,而我也会与病魔进行顽强地斗争。
我把我自己的身体看得很重要,把生命看得很重要,而她却把精神方面的东西看得很重要,至于肉体,就随它吧,她不重视生命的长短,而在乎生命是否有意义,在我的生命过程中是否绽放过烟花,如果有,那便足够了。
她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她既有德,也有才。
看她写的散文,你会懂得什么是礼什么是耻,你会学着反思自己该如何为人处事,你会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礼貌。
她有才,写作写得好,会西班牙语,煮一手好菜,包饺子包得好,画石头画得好,肚子里有很多的墨水。
她可以很疯狂地追求她所喜欢的,她的身体并不好,可她因为精神上的愉快,可以日以昼夜、不眠不休,不断画着石头,完全陶醉于个人的精神世界中。
从她那里,你可以学到释然,你没有必要为了一件事情而一直折磨自己,要学着想开。
当她的七块心爱的、视之如命的石头被佣人丢了后,她哭了很久很久,深夜的夜空里,她看见了那七块石头,这以后,她并没有整天处在伤心难过之中,没了就没了,何必过度地伤心难过呢?她认识了一位日本朋友叫艾里,当他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时,急需她的帮助,那时她却不在他身边,无法帮他,后来,听过发生在他的那些事后,一开始,她很自责,再后来,他与她话别时,她倒想开了。
所以人有时应该洒脱、潇洒一点,看开一点,别老和自己过不去,没必要。
她并不在乎物质,不在乎金钱,她画石头,纯粹是因为喜欢,根本没有想要售卖它们的意思。
看到她画石头段落时,我便马上想到画完这些可以拿去卖的!她画了几百块石头却只留下了十一块,是她最爱的,其他的都回归自然了,我觉得好可惜啊,不管好不好,都是出自自己之手,为什么就一定要扔掉呢?付诸一炬啊,难道就不能送人吗?我觉得很浪费,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获什么。
可是她不这么想,她喜欢的是过程,过程很愉快,结果不重要。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重视物质方面的人,也比较重视结果。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的。
她喜欢流浪、喜欢自由、喜欢旅行。
温柔的夜读后感四:以《温柔的夜》的结句来开始这絮叨吧。
“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为什么这世上有那么多寂寞的人啊——”夜,像一张毯子,温柔的向我覆盖上来。
安安静静地看完了三毛的随笔集《温柔的夜》,那天不知道怎么地就在图书馆那儿碰到了这本书,开篇的文章叫《拾荒梦》,看了两三页发现放不下了,只觉得她写的和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那么地相似,是啊,谁都有过拾荒的经历。
她还在作文里写下了当拾破烂的理想,当然没当成。
外公就是一个“拾荒者”,是回购旧物的“拾荒者”,小时候有什么旧书的就喜欢卖给外公,只因为他可以多给钱,只要一声声地叫着外公,就可以一下子拿到5块钱,这不是个小数目呀。
于是那会儿总喜欢往外公家跑,就为了从回购的旧物中找到自己眼中的珍宝,那时候堂弟总是和自己抢,于是就经常打架,可小孩子的性情,很快就和好了。
都拾到什么东西了,崭新的一副副扑克,剩下没卖完的卡片,完好的电池……渐渐淡忘了,现在外公偶尔还出去回购旧物,我们总是劝说他在家享受就好了,可是这么多年的情感,大概外公是舍不得了吧。
很多事都已经很模糊了,大概人就要这样,一路地遗忘,一路地记得,渐渐地成长吧。
小时候总是那么地纯净,现在啊,考虑多了,所以复杂了。
《温柔的夜》中三毛就这样地折磨了一个需要帮助的灵魂,只是很多的事实告诉自己,无法单纯。
那天在西站退票了,就在要出来的时候,忽然看见前面的女孩掉了票,于是捡起,走上前,把票塞给她,“你的票”我没多说。
“不需要。
”这时,看到了我无法忍受的表情,一种很鄙视的表情,敢情是她把我当作倒票分子了,自己当时突然有了种邪恶的想法,就会退票窗口,把那张票也给退了。
还好,自己克制住了,没多说。
最后她明白过来了,直说感谢,我就觉得是那么地虚伪。
最近感到紧迫了,似乎自己很着急,也不知道在着急什么,给我一个继续的理由吧,晚上一个人去南门外吃了一份米线,发觉真好吃,口味不是那么地重,有一种家的味道。
突然就想吃牛肉面了,想起寒假登车回来的那个晚上,在家吃的那碗牛肉面。
如此地怀念。
我想就这样一天一天等下去吧。
一天一天不再见,一天一天地不说话,一天一天就无视我,那我就这样等下去吧。
依旧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