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胚知识点

组胚知识点

大学下学期组织学和胚胎学知识点必考内容可供考前辅导用一、名词解释1、HE染色: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和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的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2、肌节:为肌元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有1/2明带和1/2暗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预计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肌节有两个横小管)。

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元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至肌纤维内部。

4、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其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

有钙泵和钙通道。

终池:肌浆网两端(即接近横小管处)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5、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短圈柱状,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6、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成旁分泌。

7、赫令体: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垂体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酸性团块。

称赫令体。

8、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

细胞较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使血钙浓度降低。

9、滤泡是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主要由单层滤泡上皮细胞围成。

滤泡腔内充满被伊红染成红色的胶质,为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滤泡上皮细胞是组成滤泡壁的主要细胞,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可分泌降钙素,使血钙降低。

10、APUD细胞:除内分泌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外,机体其他器官还存在大量散在的内分泌细胞。

根据这些酶分泌细胞都能合成分泌胺,而且细胞是通过摄取胺前体(氨基酸)经脱羧后产生胺的特点,将它们统称为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

简称APUD细胞。

11、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将具有内分泌作用的神经元(如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和APUD细胞统称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12、髓放线:肾椎体的底呈辐射状深入皮质的条文。

皮质迷路:位于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

肾小叶: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一个肾小叶。

13、滤过屏障:当血液流经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时,管内血压较高,血浆内部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滤入肾小囊腔。

这三层结构统称为滤过屏障。

14、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细末细胞组成。

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敏锐地感受远端小管内滤液得Na离子浓度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改变肾素的分泌水平,继而调节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离子的重吸收。

二、简答题1、横纹肌收缩的机制师生么?简述其过程答:机制:肌丝滑动原理,过程1 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膜2 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大量Ca离子滴入肌浆3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发生构型成位置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上与肌球蛋白的结合位点,二者迅速结合4 ATP被分解,并释放出能量,肌球蛋白的头与干发生驱动,将细肌丝向M线滑动,5 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此时H带也变窄,但暗带长度不变,6收缩结束后,肌浆内德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组要过程:神经细胞神经冲动肌膜横小管三联体纵小管钙离子泵钙离子浓度上升图P,,,,2、详述骨骼肌与心肌的异同答:骨骼肌与心肌的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区别:1光镜下,骨骼肌纤维为长圆柱状,一条肌纤维内细胞核可多大几十甚至几百个,胞核位于肌膜下方,胞质有大量肌原纤维;而心肌纤维呈分支短圆柱状,胞质丰富。

一般仅有一个核呈椭圆形,且未与细胞中央,肌原纤维界限不分明。

2心肌细胞连接处有闰盘,骨骼肌则没有3二者均有横纹,但心肌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4电镜下:骨骼肌横小管位于A、I带交界处;心肌横小管则位于Z线水平5骨骼肌肌浆网丰富,常形成三联体。

心肌肌浆网稀疏,常形成二联体,故心肌贮钙能力较低6心房肌纤维随有收缩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

3、皮肤由哪两部分组成?答: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真皮位于表皮之下,有结缔组织构成。

4、表皮分几层,各有和结构特点?答:表皮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基底层:附着于基膜上的一层短柱状成立方形细胞,胞质强嗜碱性(因胞质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细胞相邻面有桥粒连接,基底面以半粒桥与基膜相连。

基底层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

棘层:在基底层上方,细胞较大,呈多边形,胞质啫碱性,核圆居中。

电镜下可见细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突起。

相邻细胞间以桥粒相连,胞质内含许多游离核糖体,角蛋白丝及板层颗粒。

颗粒层:位于棘层上方,细胞核和细胞器。

已退化,胞质内含较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

透明层:位于颗粒层上方,细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嗜酸性。

角质层:为表皮的表层,有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已经完全角化,无核无细胞器,在切片中呈红色均质状。

5、叙述小肠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组织结构特点?答1小肠上皮有吸收细胞,有微绒毛,绒毛表面有细胞衣,其中有参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双糖酶和肽酶,还有吸附的胰蛋白酶,淀粉酶,故细胞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分。

2绒毛中轴有中央乳糜管,中央乳糜管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宽,元基膜通透性大。

吸收细胞释放出的乳糜颗粒入中央乳糜管后输出。

3中央乳糜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肠上皮吸收的水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

4小肠粘膜与粘膜下层形成皱襞,增大了吸收面积,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形成肠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6、肝小叶组织结构特点是什么: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

其中心为静脉,周围由放射状排列的肝板和血窦构成。

肝板由肝细胞单行排列而成。

肝板上有孔,肝血窦经肝板上的孔相互连通。

在肝板内,相邻肝细胞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相互吻合成网。

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窦周隙,其内充满血浆,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7、干细胞超微结构及相关功能(三个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细胞连接面;细胞器发达;含糖原、脂滴、色素等内含物)答1线粒体:供能2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3滑面内质网:1合成和转运胆汁;2糖、脂、类固醇、激素代谢;3解毒4高尔基复合体:1加工运输蛋白质;2分泌胆汁5溶酶体:1自噬,异噬;2胆红素转运;3存储铁6微体:解毒肝细胞超微结构:呈多面体行。

核大而圆,居中,染色质丰富,有1至数个核仁,胞质呈酸性。

胞质内各种细胞器丰富,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

8、试述肺内导气管的管壁结构的变化规律。

答:导气部: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三多一少)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减少腺体减少软骨片减少平滑肌增多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三无一多)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单层纤毛柱状单层柱状杯状细胞逐渐减少消失腺体减少消失软骨片减少消失平滑肌明显完整的环形平滑肌答:1管腔逐渐变小,管壁逐渐变薄2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3粘膜下层的混合腺减少,直至完全消失4透明软骨片减少,直至完全消失5平滑肌相对逐渐增多,形成一圈完整的平滑肌。

9、试述肺内呼吸部的管壁结构变化的规律。

答:1呼吸性细支气管壁上出现少量的肺泡,具有换气功能到肺泡管管壁上有许多肺泡。

2肺泡管有结节状膨大,肺泡囊无结节状膨大。

3上皮由单层立方移行为单层扁平10、试述肺泡的结构与其呼吸功能的关系。

答:肺泡为半球形泡囊,囊泡壁由肺泡上皮及基膜构成,肺泡之间由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

电镜下可见肺泡上皮由I型细胞和II型细胞组成。

I型细胞呈扁平型,胞核部位略厚,无核部位极薄,胞质内有许多吞饮小泡,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I型细胞参与构成气血屏障;吞饮并清除肺泡内气体中的微小尘粒,和上皮表面活性物质,利于表面活性物质的更新。

II型细胞呈立方形,游离面可见微绒毛,胞质除具有一般分泌细胞的结构,(即胞质富含线粒体和溶酶体,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还有板层小体。

II型细胞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分裂增殖转化为I型细胞。

11、试述睾丸间质细胞的光镜与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答:光镜: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嗜酸性。

电镜: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1胞质内富含滑面内质网,2线粒体较多3含大量脂滴功能:分泌雄激素分布:单个或三五成群分布于生精小管之间的睾丸间质内12、试述睾丸支持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答:光镜:细胞轮廓不清,核近似卵圆形或呈三角形,染色浅,核仁明显电镜:胞质内有大量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和溶酶体较多,并有较多脂滴、糖原、微丝、和微管。

功能:1支持和营养生精细胞,2在卵泡刺激和雄激素作用下,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3分泌液体进入生精小管成为睾丸液,4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参与构成血睾屏障13、简述初级卵泡细胞特点。

答:1卵泡细胞增生,由扁平变为立方形或柱状,有单层变为多层,最里面的一层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2在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的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透明带。

14、简述次级卵泡细胞特点。

答:1卵泡细胞间出现一些小腔隙,并逐渐融合成一个新圆形大腔,称卵泡腔。

2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卵丘3卵泡腔周围数层卵泡细胞形成卵泡壁称为颗粒层4卵泡周围的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

膜细胞和颗粒细胞联合产生雄激素。

15、简述排卵过程。

答:成熟的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

排卵前,成熟的卵泡突出卵巢表面,使局部卵泡壁、卵泡膜、白膜变薄缺血,形成卵泡小斑,卵丘与卵泡壁分离,漂浮在卵泡中。

排卵时,小斑处的组织被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分解而破裂,卵泡膜外层的平滑肌纤维收缩,次级卵母细胞连同放射冠、透明带和卵泡液排出。

16、简述黄体的形成和功能。

答: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

功能:颗粒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膜黄体细胞分泌雌激素。

17、二胚层与三胚层胚盘有何不同。

答:二胚层胚盘: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为上胚层。

靠近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细胞为下胚层。

中间隔以基膜。

三胚层胚盘:原沟深部的细胞一部分在上下两配层之间形成中胚层,一部分细胞伸入下胚层,并代替了下胚层的细胞,形成内胚层。

而出现中、内胚层后原来的上胚层则该称为外胚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