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判断句
(四)主语+谓语 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五)主语+副词+谓语(+也) 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苏秦连横约從)
五、文言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表示类属关系。 董狐,古之良史也。 (二)表示等同关系。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三)表示比喻。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四)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五)表示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四、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谓语+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 (二)主语+者+谓语(三)主语+者+谓语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三、“是”字判断句的产生与发展 判断动词“是”在战国后期开始出现,如: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3》) 东汉的“是”字句已走向成熟,主要表现为当时注解家常 用“是”字句变换早期的判断句。如《诗·鄘风·柏舟》: “实维我仪。”郑笺:“实是我之匹。” 判断动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详教材P245)。如: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 荀 子·仲尼) 比较: 比较 :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此天下之通义也。(说 苑·臣术)
第一节 古汉语判断句 一、什么叫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 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二、文言判断句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系词“是”(也称为判断 词)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否定的判断要在“是”的前面 加上否定副词“不”。 文言判断句则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 词“也”帮助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