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

什么是判断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定判断)的句子。

二。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以及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古汉语判断句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出现判断动词(也称判断动词)“是”字。

那么,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又是作什么的呢?得从不同时期来分析:(一)在先秦,那个“是”是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判断句的主语或者谓语。

例如:(1)作主语1.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2.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4.是乃仁术也。

5.是非君子之道也。

(2)作谓语:1.取之而燕民悦,而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

辅依车,车亦依辅。

虞虢之势正是也。

(韩非)4.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

(韩非)(二)两汉以后:“是”字作为判断词可能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在书面语中有所使用,但始终没成为文言判断句的主流。

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

”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

”(韩非)2.陈侯喜猎,淫猎于蔡,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

(谷梁传)3.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4.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马王堆汉墓帛书)5.余是所嫁妇人之父。

(东汉王充《论衡》)6.问今是何世。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比较∶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三。

古汉语判断句的各种结构形式1·用“也”字煞句①制,岩邑也。

(左传)②虢,虞之表也。

(左传)③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④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汉书)⑤农,天下之大本也。

(汉书)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同上)2·用“……者,……也”式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②伍子胥者,楚人也。

(史记)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⑤兵者,凶器也。

(《韩非子·存韩》)对比∶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注意:这不是判断句!3。

用“者”字提顿①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②地者,先君之地。

(史记)③兵者,凶器。

(《史记·酷吏列传》)③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④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国策)4。

“者、也”均无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②端木赐,卫人。

(史记)③荀卿,赵人。

(史记)④兵,凶器;战,危事也。

(《汉书·晁错传》)⑤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

(韩非子)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5。

用“非”字表否定判断①非吾徒也。

(论语)②是非君子之言也。

(论语)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④是非君子之道。

(孟子)6。

用“诚、即、乃、则”等副词加强判断①子诚齐人也。

(孟子)②吾乃梁人也。

(国策)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④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四·古汉语判断句的实质——仍然强调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这一点。

至于是否有“者、也”,实在是不重要的。

六·古汉语判断句的作用(一)表判断(二)表比喻1、虢,虞之表也。

(左传)2、君,舟也;庶民者,水也。

(唐·贞观政要)曹公,犲虎也。

(资治通鍳)五·为字句问题——王力先生指出:这是“用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因此这种句子不是判断句!(三)表强调: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比较:沛公必夺项王天下。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比较:父母生我,鲍子知我。

)(四)解释原因:1、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叙述句一、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叙述句1.凡是用动词做谓语,叙述事物的动作、存在的句子就是叙述句。

因为是动词作谓语,所以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句。

如:冬,晋文公卒。

(左传僖公32年)2.也可以用及物动词作谓语,带宾语。

如:晋侯秦伯围郑。

(左传僖公30年)3.也可带补语。

如:初,郑武公娶於申。

(左传隐公元年)4.动词谓语前面可以带状语,后面可带宾语。

如: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僖公4年)5.可以带双宾语,如: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6.也可以用两个动词构成兼语式,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32年)二、注意古汉语中的双宾语——带两个宾语的句子。

1.两个宾语一般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②多予之重器。

(战国策·赵策)③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左传僖公30年)“为之”结构有两种可能,一是“为”是动词,后面的名词是“为”的宾语,如:①为之箪食与肉。

(晋灵公不君)——准备了一筐饭和肉送给他。

“之”指饿人灵辄。

②为之驾。

(冯谖客孟尝君)——给他配备一辆车。

二是“为”读wèi,介词,后面的宾语是介词的宾语。

如:①庄公即位,(姜氏)为之请制。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为小儿子请求封於制。

因为后面有动词“请”,所以前面的“为”不是动词而是介词。

但是,有些古代的双宾语,到现在却翻译不成双宾语句了。

例如:①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②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②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14年)三、叙述句中如果要强调宾语,则可以将宾语前置。

又可细分为四种情况:1.用“是、实、之”等提宾助词提宾,例如: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岂为不谷?继先君之好。

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将灭虢③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鬼神非亲人,惟依德。

④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何厌?2.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式,表示惟一和排他。

例如:①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惟辅德。

——只辅佐有德之人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只是为了寻求敌人(主力,与之决战)。

③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父母唯忧其疾。

——父母只担忧孩子生病。

(东汉马融注:言孝子不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④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

(荀子·王霸)=唯求利。

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结构与此相同3.如果宾语是指示代词“是”字,就可直接前置,不必用提宾助词。

例如:①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寡人是徵=寡人徵是寡人是问=寡人问是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4.当想要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也可将它前置,例如:①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以方城〕为城——把方城山当作城墙〔以汉水〕为池——把汉水当作护城河②〔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孟子·滕文公上·许行)杨伯峻译:用长江汉水去洗涤它(按指丝绸之类织物),用夏天的骄阳去曝晒它,洁白光明得无以复加了。

四、注意叙述句中带动量表示法的句子。

所谓“动量”即表示动作的数量,这在古代有两种表示法:.一般式——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

这时的数词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如:①〔三〕进及溜,而後视之。

(晋灵公不君)——三次前进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九次(多次)会合诸侯③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三次路过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十次驾车⑤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战国策·燕策)——五次、两次、三次2.强调式——当要强调动作的数量时,则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 ,让它同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

例如:①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比较:鲁仲连三辞让五.被动句——当主语不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时,句子就含有被动意味了。

古代表示被动的句子可分为两大类:(一)意念上的被动句——从形式上,与主动句完全一样,无法与主动句相区分,仅仅是动词用於被动意义,因此,只能从上下文才能领会出来。

即所谓要从意念上来理解这种被动句。

例如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主语“蔓草”正是“除”的对象,即“除”这一动作的承受者。

②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宣公二年)——主语“衮”正是“废”的对象。

③谏行言听。

(孟子·离娄下)——主语“谏(言)”正是要被执行和被听从的。

④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庄子)——从前,周的大臣龙逢被斩,商纣王的叔父比干被剖心,(被逼自杀的)伍子胥(尸体)被扔到江里泡烂。

(二)有标志的被动句——用各种表示被动的词语来显示被动意义。

例如:1.用“於”(于、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①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屨。

(左传·成公二年)——被箭射伤。

②东敗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孟子·梁惠王上)——在东面被齐国打败,长子也死在那次战争中;西面又被秦国抢占去了七百里的土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2.用“为”字表被动,例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父母族人,都被杀死。

注意:“为”后面没有出现主动者。

3.汉以后又产生出“为……所”式,例如: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史记·魏公子列传)——我侯赢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了。

②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先动手就控制别人,後动手就被别人控制。

③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敗。

(汉书·霍光传)——征和二年,卫太子被宦官江充败坏。

(江充诬陷太子谋害汉武帝,太子奋起抗争,最后两敗俱伤。

)4.用“见”和“见……於”表被动,例如: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被杀死了。

注意:“见”后没出现主动者。

②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我将长久地被真正的行家笑话。

③(刘波)……后为前将军败,见杀。

(《异苑》卷四)注意:“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即从词性说是副词,但实际是表指代作用。

它可以指代说话者自己、说话的对方,甚至也可指代第三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