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语法点

古代汉语语法点

古代汉语语法点汇总
一、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与古代汉语中的介词有什么区别?
1.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表示处所的以外,一般只作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大都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

例:古代汉语“赵氏求救于齐”,现代汉语则为“赵国向齐国求救”,由补语改成了状语。

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可以作定语,如:朝南的房子冬天暖和,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却不作定语。

2.现代汉语中,宾语总是放在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有时却可以前置。

例如:何以战?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一般名词作宾语也前置却是介词结构所特有的。

3.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却有省略的情況。

例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二、连词“而”的用法
“而”主要用来连接谓词、谓词性词组或分句、主语和谓语。

1.表示并列: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对等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可以译为“又…又……”、“而又”等。

例如:“美而艳”、“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前后两项在时间方面先后相承,意义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译为“就、便”等。

例如:“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3.表示递进:前后两项在意义方面后项比前项有进一层的意思,
可以译为“并且、而且”。

例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表示转折: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可以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5.表示目的: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以译为“来、以便”,也可以不译。

例如:“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6.表示因果:前项表示原因,后项表示結果,可以译为“因而、所以”。

例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


7.表示假设:前项表示假设,后项表示推论,可以译为“假如,如果”。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表示偏正:前项是状语,后项是谓语。

例如:“吾尝終日而思矣。


三、《诗经》古今韵部的不同
1.古代押韵,现在也还押韵。

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雎、洲、逑、流、求”等。

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了。

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的“得、服、侧”等。

3.古代不押,现在反而押韵了。

如《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会把“荑”看成同“异、贻”押韵,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韵。

这是因为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上古的语音和现代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

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
经》时代的韵部來,叫做“古韵”,他們所谓的“古韵”指的就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四、归纳古韵部的方法
1.系联法
系联绳引法。

《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得、服、侧”三字押韵,在上古同部;《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中“辐、直、侧、特、食、亿”同部。

故可推“得、服、侧、辐、直、特、食、亿”均同部。

2.谐声法:
同声者必同部,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同一個韵部。

如果有些字在《诗经》或在上古韵文中从来没有做过韵脚字,我们根据谐声偏旁相通归类。

如“侧”与“测”同部。

当然,后起的形声字就不一定能够类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