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 (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 (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父亲的志向”。例⑧的“颜”指“脸”,“色”相当于今天的“颜色”,整句的意思是“张巡接受杀戮的时候,脸色未变,满不在乎的样子就象平常没事儿一样。”这些词组都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去理解。但如果头脑中没有一个深刻的古汉语单音节词占多数的认识,就很容易误解。
掌握单音节词,除了在阅读古书时结合上下文细细体察外,还应对古代汉语复音词的形式有所了解,以便比较。
古代汉语复音词从意义上说有两种类型,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简称为单纯词、合成词。例如: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啼叫的声音。洲:水中的陆地。
②一之日觱发,二之日粟烈。(《诗经豳风七月》)——觱发(bìbō):寒风撼物的声音。粟烈:寒冷的样子。
③淩阳侯之泛滥分,忽翱翔之焉薄。(《哀郢》)——淩:柔。阳侯:波神,句中指代水波。泛滥:波涛汹涌。忽:快。薄:止。焉:哪里,“薄”的前置宾语。
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⑤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离骚》)——摄提正当寅年,我于庚寅日降生。
⑥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游的时候落在后边,遇见一位老人,用手杖挑着蓧。子路问老人,说:“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⑦沛公奉戽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沛公捧着一戽酒为项伯祝福,相约为儿女亲家。
⑧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屈原《离骚》)——三后: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纯粹:句中指品德高尚。固:本来。众芳:指贤臣。
⑨(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先帝多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我,问我对当世之事的看法,
我因此感动奋发,就同意为先帝统一大业奔走效力。
⑩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皇宫中丞相府中都是一样的,奖善罚恶,不应有别。
○11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皇考:指死去的父亲。伯庸:屈原父亲的字。
○12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屈原《离骚》)——苍梧:舜所葬之地。县圃:相传为神仙所居之地,在昆仑山之上。 上述例句中,①至⑥中带点的词都是单纯复音词,代表了单纯复音词的几种形式。例①是叠韵单纯词。例②是双声单纯词。例③是叠韵单纯词。例④是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单纯词。例⑤是译音单纯词。例⑥是合成单纯词。这些词中有的分开讲各有意义,但与合起来的意义不同。⑦至○11代表了合成复音词的几种类型。⑦至⑩是联合式合成词。其中⑦、⑧、⑨由两个同义词联合而成,⑩由反义词联合而成。○11是偏正式合成词,“皇”有“美的”意思,修饰“考”(“考”指父亲,父死曰“考”),合起来指“父亲”。○12是动宾式合成词。“发”是“开启”,“轫”是“车闸”,合起来意思是“出发”。后以此喻事物的开端。
单纯复音词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不能拆开讲。因此要防止把它们拆开解释,尤其是遇到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单纯词的时候。合成复音词拆开讲时与合在一起讲事理上并无大的差异,只是感到有些重复,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宁可先作为一个单音节词理解。
(二)一形多词与一词多形 一形多词与一词多形是古汉语词汇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它表现了词的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词的书面表现形式。一形多词就是一个文字符号同时代表了几个词。例如“之”代表了三个词: ①动词,“到……去”《孙膑》:“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国的使臣认为孙膑有奇特的才能,偷偷地用车载着他一起到了齐国。与:介词,后边省略了代词宾语“之”。
②代词,指代人、事或起指示作用。《公输》:“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北方有人欺侮我,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之”:指代人。
《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老百姓生活用品不足却能治理他们,从古到今,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之”,指代事。
《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鸟又知道什么!“之”,起指示作用。
③连词。《鸿门宴》:“今日之事何如”——今天的事情怎么样了“之”,连接定语与中心语。
“信”代表三个词: ①语言真实。《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华丽的言词不真实,真实的言词不华丽。
②通“伸”。《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现在有无名指弯曲并且不能伸直,不是疾痛妨害工作的事情。
③住宿两个晚上。《左传庄公三年》:“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住两个晚上为信,超过两个晚上为次。 “修”代表两个词: ①干肉。《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凡是主动送给我一点见面礼,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②通“修”,身长。《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身长五尺多。按:战国时八尺相当于现在的五尺。
“错”代表三个词: ①镶嵌。《汉书王莽传》:“错刀以黄金错其文。”——镶嵌刀用黄金镶嵌它的花纹。
②磨石。《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后世写作“厝”。 ③通“措”,放弃。《荀子天论》:“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小人放弃那由自己决定的事情,而羡慕由天决定的事情,因此一天天地退步。
一词多形主要表现为假借字,这在秦汉典籍中是较多的,而且,时代越早就越多。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不是记录语音的符号。先秦时代文字数量少,不能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这就迫使人们打破文字形体的局限,而把某些文字临时当作记录语音的符号使用。另外秦汉时代典籍主要靠口耳传授,当听者根据口授记录时,就会使用同音字(或临时无字,用同音字替代),此后辗转相抄,乃至约定俗成。还有,先秦造字手段不发达,形声相配没有成为主要的造字手段,也没有文字规范。自从形声相配成为造字的主要方法,文字规范(例如东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出现之后,一形多词的情况就不再发展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例如“说”在先秦经常出现“悦”的意思,而在唐宋时代已不这样用了。我们阅读秦汉时代的典籍,经常会遇到一些多词的问题,这就需要审慎地辨析。
辨别一形多词,主要是识别通假字。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字义与字形没有联系,与词的本义也没有关系,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识别通假字,一是考察词义与字形、与字的本义的关系,一是审音。对初学者来说,主要是了解这种现象,而实际辨析则要借助与工具书和注释。
一词多形即几个不同的文字都可以表示同一个意义。例如: 1、舍:舍;禽:擒。 ①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战国策燕策》)——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打渔的人就同时捕获了它们。
②贼少易擒。(《资治通鉴肥水之战》)——敌人少容易捕获。 ③爱好文义,未尝违舍。(《宋书殷淳传》)——爱好读书,从来没有放弃过。
2、文:纹。 ①(发鸠之山)有鸟焉,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精卫填海》)——发鸠山上有一只鸟,长着有花纹的脑袋,白嘴,红脚,名字叫“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