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应用生物技术专业总学时:65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有机化学》是高等农、林、牧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它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分类、结构和性质。
揭示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变化规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熟悉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鉴别、合成方法和用途,为今后《生物化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重点讲授各类烃的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结构和性质、合成和鉴别,烃的部分由于高中时已作较详细的介绍,可以略讲,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部分在生物化学中还要作详细的介绍,也可以略讲。
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烃的衍生物的命名、结构、官能团和性质,熟悉它们的合成和鉴别,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用途。
实验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实验、提取实验和性质实验,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提高实践技能。
(三)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1-2 共价键§1-3 有机化合物分类第二章开链烃§2-1 烷烃一、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体现象二、烷烃的命名三、烷烃的结构与构象四、烷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2 烯烃一、乙烯的结构二、烯烃的命名和异构现象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诱导效应与马氏规律的解释§2-3 炔烃一、乙炔的结构二、炔烃的命名和异构现象三、炔烃的物性质、化学性质§2-4 二烯烃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1,3—丁二烯的分子结构三、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四、1,3—丁二烯的化学性质教学目的要求:要求重点掌握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结构和性质,熟悉有关的杂化轨道理论和同分异构体现象。
第三章环烃§3-1 环烷烃一、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环烷烃的稳定性和分子结构的关系四、环烷烃的顺序异构和环已烷的构象§3-2 芳香烃一、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二、苯的分子结构三、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苯环上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五、稠环芳烃六、休克尔规则与非苯芳烃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各类环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环烷烃、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重点掌握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第四章卤化烃§4-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一、分类二、命名§4-2 卤代烃的性质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三、卤原子的化学活性与卤代烃结构的关系§4-3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和消除反应历程一、亲核取代反应二、消除反应历程§4-4 重要的卤代烃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重点掌握卤原子活泼性与卤代烃结构的关系,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消除反应历程。
第五章醇、酚、醚§5-1 醇一、醇的分类和命名二、醇的物理性质三、醇的化学性质四、个别化合物五、硫醇§5-2 酚一、酚的分类和命名二、酚的物理性质三、酚的化学性质四、个别化合物§5-3 醚一、醚的分类和命名二、醚的物理性质三、醚的化学性质四、硫醚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醇、酚、醚的官能团、分类和命名、掌握醇、酚、醚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一些常见的醇、酚、醚化合物。
第六章醛、酮、醌§6-1 醛和酮一、醛、酮的分类和命名二、醛、酮的物理性质三、醛、酮的化学性质四、个别化合物§6-2 醌一、醌的结构和命名二、醌的性质三、个别化合物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醛、酮、醌的官能团分类和命名,掌握醛、酮、醌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常见的醛、酮、醌类化合物。
第七章羧酸和取代羧酸§7-1 羧酸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二、羧酸的物理性质三、羧酸的化学性质四、个别羧酸§7-2 羧酸的衍生物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四、酯化反应历程§7-3 取代酸一、羟基酸二、羰基酸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羧酸和取代羧酸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羧酸和常见取代羧酸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酯化反应历程。
第八章旋光异构§8-1 物质的旋光性一、偏振光和旋光性物质二、旋光仪和比旋光度§8-2 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一、手性与手性分子二、对称因素与手性碳原子§8-3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一、对映体二、外消旋体三、旋光异构体构型的表示式四、旋光异构体的标记法§8-4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一、含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二、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旋光性的基本概念,了解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现象。
第九章胺和酰胺§9-1 胺一、胺的分类和命名二、胺的结构三、胺的物理性质四、胺的化学性质五、个别胺的化合物§9-2 酰胺一、概述二、酰胺的物理性质三、酰胺的化学性质四、碳酸的酰胺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熟悉胺和酰胺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掌握胺类、酰胺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个别胺类化合物的作用。
第十章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10-1 杂环化合物一、杂环的分类和命名二、杂环的结构三、杂环的化学性质四、重要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0-2 生物碱一、生物碱的概述二、生物碱的一般性质三、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四、重要的生物碱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了解常见的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的作用,掌握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的性质和提取方法。
第十一章油脂和类脂§11-1 油脂一、油脂的存在二、油脂的组成和结构三、油脂的性质四、肥皂和表面活性剂§11-2 类脂一、磷脂二、蜡三、甾体化合物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油脂及类脂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油脂及类脂的性质和作用。
第十二章碳水化合物§12-1 单糖一、单糖的构型二、单糖的环状结构三、单糖的性质四、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12-2 二糖一、还原性二糖二、非还原性二糖§12-3 多糖一、淀粉二、糖元三、纤维素四、半纤维素五、果胶质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熟悉碳水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水化合物的性质,特别是单糖和二糖的化学性质,以及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鉴别。
第十三章蛋白质和核酸§13-1 α—氨基酸一、α—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二、α—氨基酸的构型三、α—氨基酸的性质§13-2蛋白质一、蛋白质的结构二、蛋白质的性质三、蛋白质的分类§13-3 核酸一、核酸的水解二、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单核苷酸三、核酸的一级结构四、核酸的空间结构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蛋白质及核酸的基本组成,了解各种α—氨基酸、单核苷酸的名称和结构,掌握氨基酸、蛋白质的性质和核酸的一级结及空间结构。
(四)实验教学内容1、实验目的要求熟悉各种实验的原理和依据,掌握各种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技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
2、内容和安排实验一熔点的测定——用毛细管法测定苯甲酸熔点实验二烃的性质实验三卤代烃的性质实验四醇、酚、醚、酮的性质实验五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实验六胺的性质实验七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八蛋白质的性质实验九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十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五)学时安排“*”表示选做实验;总计一栏不含选做实验课时(六)考核考核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
平时占10%,实验20-30%,期末70-60%。
理论为闭卷,主要考核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有机物、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性质(包括合成、鉴别、写方程式等)为主;实验以平时的实验课的操作情况结合实验报告进行评分。
(七)说明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以无机化学和高中段的有机化学部分为基础,并为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理学的教学提供服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为烃的衍生物的分类,命名、结构、性质和用途;糖类、蛋白质、核酸的结构、性质在生物化学中还要学习,在此只作简要介绍等。
教学过程宜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设一些实验课程,增强直观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课时安排可根据各个学期的长短做适当调整,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精简。
(八)可选用的教材、主要教学参考书1、教材:《有机化学》徐伟亮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2、主要教学参考书:《有机化学》徐寿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