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这节课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即研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材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通过实验探究,而是以陈述事实的方式引入,这点学生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本节课可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引出动能的表达式,直观,形象,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新课导入如果把图片更换成视频,龙卷风和海啸的巨大威力同学们将更真切的体会到,汹涌的海浪和高速的气流其中蕴藏的的巨大能量不言而喻,省去凭空的想象,以及动能的相对性的理解和现象解释播放短视频,更有真实感而且刺激感官,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今后教学中这一点不容小觑。
关于本节课的领悟,教学结构整体的设计还是比较到位的,也反映了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和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总之,本节课按照新课标准,着重体现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物理思想与学习方法的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优化课堂教学,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
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对应着某种形式能量的变化。
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也知道了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进一步明确了:物体的速度、质量越大,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加之前一节通过实验探究已经得出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是W∝v2(物体的初速度为零,所以学生到此已经具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已有的认知经验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索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和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从而为接下来的探究教学提供有效条件。
通过类比前面两种形式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方法,即通过研究力做功去认识能量得出能量表达式,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更会水到渠成。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会充分体会得出动能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要一个结果;对力对物体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是的意义体会更深入的认识;定理的得出,不仅要有实验探究还要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推导。
从而对物理科学学习、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完整、系统和更高的认识
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要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来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这两个例题不难,但是很有代表性,分两种情况从不同角度分析合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一次是合力做正功,物体动能增加;一次是合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动能减少.可以在这两个题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增加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题目以供水平较高的学生选用.但是这节课的主流还是以基础为主,不能本末倒置。
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材分析
前面几节的内容是功与能量关系,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关系。
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深化学生对功的概念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理解,拓展求功的思路,为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从而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既是本章的关键内容,也是重点内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观评记录
时间:4月19日
地点:
高一物理组
人员:李庆林、冉建祥、苏军、马秋红、陈玉红、孙绪香、湖阔学。
记录:
内容:
一.小组评议意见
1、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动能有关的实物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自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合力做功与初、末速度的关系,类比推导出重力势能概念的方式,得到
动能的概念。
学生个人自主研究、小组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让学生分别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两种方式解决课本例题,让学生体会应用动能定理的优点,同时让学生讨论应用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同时教师用课件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分三步)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
规范做题步骤。
3.通过本节课可以看出老师精心准备,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学情。
整体把控比较到位,课堂节奏连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效率较高,整体比较成功。
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改进,板书的书写,语言的精炼,与学生互动,和提问技巧。
二、个人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准备,深刻体会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得课前,课后,做大量充足的准备工作。
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
虽然准备的过程非常紧张,投入和劳累,但在其中收获很多,使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提高。
对学生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也深刻体会好的课程需要一遍一遍的磨出来的,也特别感谢在此过程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整体效果满意,但还存在很多不足,老师的点评我都深深记在心里,以后会更加用心研究业务,对自己严格要求,虚心向老师们请教,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力争把每节课上成精品课。
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
的量度,通过复习以往知识,和实际生活案列,引出动能。
本节课重点学习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及应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表达式,运用类比理解动能定理。
通过例题,运用两种不同方法理解动能定理的优势,并总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及做题步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 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
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 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 会用动能定理理解动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科学务实的态度,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从实验探究出发分析得出动能的定义式
2 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物块(或小球两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在前几节我们学过,当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时候一定对应于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本节来探究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在本章“1.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应该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新课教学]
一、动能的表达式
生: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师: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展示课本例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推导过
程)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l 增大到V 2,如图5.7—2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投影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推导过程)
师:刚才这位同学推导得很好,最好是在推导过程中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就更完美了.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从W=21222
121mv mv 这个式子可以看出,“221mv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物理量在过程终了时和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22
1mv ”就应该是我们寻找的动能的表达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实验探究中已经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
所以动能应该怎样定义呢? 生:在物理学中就用22
1mv 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用符号E k 表示,E k =22
1mv . 师: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
生:动能和所有的能量一样,是标量.
师: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