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茶产业现状与展望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茶产业现状与展望


江西庐山山茶园
福建五夷山茶园
浙江西湖龙井茶园
安徽黄山茶园
江北茶区
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 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区内地形复杂,土壤多为黄 棕壤,年平均气温稍低,为摄氏15度左右,降水量不足 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与其他茶区相比,气温低,茶 树采摘期短,尤其是冬季,会使茶树遭受寒、旱危害。 江北茶区种植的是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生态环 境和茶树品种均适宜绿茶生产。加之,本区不少地方,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机质的积累,因此,生产的 绿茶,香高味醇,品质好。但同时又受生态条件的制约, 在发展茶叶生产时,应有选择地进行。
2、茶叶产区、产品结构情况
国内主要茶叶生产省:福建、云南、四川、湖北、浙江; 国内主要消费茶类:绿茶、乌龙茶、红茶。
湖北 16.6 四川 16.9
浙江 16.3
湖南 11.8 安徽 8.3
120
104.6
100
80
60
云南 20.7 福建 27.2
其它 29.7
40
18
20
6.8
绿茶 乌龙茶 红茶
西南茶区

包括黔、川、渝、滇中北、藏东南等地。区内地 形复杂,大多是盆地、高原。
西南茶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为茶树原产地的 中心区域。区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茶树的种类 也很多,灌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茶树一应俱 全。加之,生态条件适宜茶生长,历史上一直是 著名的茶区。 区内生产的茶叶品种花色较多,主要的有红碎茶、 绿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等,生产的名茶也 很多,一直是我国的重要茶叶产区。同时,也是 我国当今生产红碎茶的主要基地。
发展。
2.1 国家层面
1.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 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茶叶列为发展农业的主要农 产品。 2. 农业部:茶叶被列入首批无公害行动计划、把茶叶列为 优势农产品,并制订茶叶优势区发展规划。
3. 国家质量检验监督总局:对茶叶企业实行QS认证
4. 商务部:鼓励企业出口茶叶,对出口茶叶实行退税政策
5
第一阶段
种植面积(与1950比)
第二阶段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产量比例
茶产业发展第三阶段(1990-2000)
第三阶段
调整结构、提高茶叶品质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茶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 茶叶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 人们对茶叶的消费向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云南茶园
四川茶园
华南茶区

包括闽南、粤中南、桂南、滇 南、台湾、海南等地。是我国 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 华 南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集 中了许多乔木型和小乔木型的 大叶种与中叶种茶树,是发展 红茶的适宜区域。

此外,该区还是生产乌龙茶、 白茶、六堡茶、花茶等特种茶 的重要生产基地。
台湾坪林茶园
十年前,我国茶业是有名品、无名牌。近年来,茶叶 品牌建设得到企业、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重要成 效。茶叶主产县充分挖掘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优 势,打造公共品牌,申报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域保护。据调 查,目前共有62个商标获得茶叶产品地理标志,有35个企 业商标获得全国驰名商标。
(三)新世纪茶业快速发展的启示
1978年茶树种植面积为104.7万

25
茶产业发展第二阶段(1979-1989)
种植面积(与1950比) 产量比例
1989 年茶园面积为 106.5 万公顷、仅比 1978年增长1.7%; 1989 年茶叶产量 53.5 万吨 , 比 1978 年增
20
15
长1倍。1984
1.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为茶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1990年前后,由于居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不足。全国茶叶总产量只有54万吨,
茶叶内销量不足34万吨,就出现卖难。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
叶的消费量持续增长,消费的产品档次明显提高。2011年, 茶叶产量达到162.25万吨,国内茶叶表现消费量超过110 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达到60万吨。
4. 科技对茶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新世纪以来,茶产业对科技的需求明显增强,一大 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表现为: 良种化步伐加快。无性系良种普及率由2000年的
21.4%提高到2010年的46.3%。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全面推广,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提高。 茶叶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名优茶基 本实现机械化加工。
2.政府重视为茶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政府支持加快茶业发展的步伐。在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
调整前,由于茶叶属于经济作物,很难获得政府的支持。
农业结构调整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
茶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都把发展
茶叶生产作为推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先后因地
制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使新世纪茶业获得全面、快速的
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茶叶产品的结构。扩大绿茶、 乌龙茶生产规模,压缩红茶生产。
10
15
20
25

0 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5
茶产业发展第四阶段
第一阶段
一、茶区分布
唐代茶区分布

八大茶区:
山南茶区 淮南茶区 浙西茶区 剑南茶区
浙东茶区 黔中茶区 江西茶区
岭南茶区
现代茶区分布

四大茶区:江南茶区 华南茶区
江北茶区 西南茶区

东起东经122°的台湾省东部海岸, 西至东经94°的西藏自治区米林, 南自北纬18°的海南岛榆林, 北到北纬37°的山东省荣城县。
桂南茶园 滇南茶园
海南茶园
江南茶区
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浙、赣、湘、苏南、 皖南、鄂南等地。既是名山胜地,又是名茶产地, 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庐山云雾、天目青顶、雁荡 毛峰、普陀佛茶均产于此。茶园分布于丘陵地带, 土壤多为黄壤,部分为红壤。适宜种茶。 江南茶区是当今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主产 绿茶、乌龙茶、黄茶、黑茶、花茶等花色品种,也 是我国发展名特茶的适宜区域,所以,历史上名茶 种类很多。本区的茶树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种植的 茶树以灌木型为主,少数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一直 是我国的主要产茶区。
2、我国茶业60年发展变化
发展 目标 供求 关系 发展 路径 发展 方式 出口创汇 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
短缺
供过于求
增加产量
提高质量
粗放经营 外延式发展
重视科技进步 内涵式发展
茶叶 用途
单一饮料
食品添加剂、化工 和医药等多领域
(二)2010年茶业产销概况
1、2011年我国茶叶产量、产值
2000年与2010年茶业发展情况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1、茶产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产量比例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10
15
20
25

0 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超过4亿元。
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茶叶专业合作社也蓬勃 发展,对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茶叶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
120 104.6 100 80 (万吨) 60 40 20 0
109.8
72.9 74.1
67.7 2000年 2010年 2011年
49.8
绿茶产量
绿茶比重
60 50
13.9 4.1
黑茶 其它
0
3、2011年茶叶出口情况
32.26
35 30 30.24 22.78
2000年 25 2010年 2011年 20
15 10 5 0
量 口 叶 出 创 汇 额
2011年茶叶出口量、
9.65
7.84 3.47
创汇额分别较2000年
增长41.6%和178.1%。

(三)新世纪茶业发展的特点
1. 茶叶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不断推进
自2004年起,农业部以及茶叶主产省先后开展茶叶生
产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工作。将我国茶叶生产区域确定为四
大优势区域:⑴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优势区域;⑵东南沿 海优质乌龙茶优势区域;⑶长江中上游特色绿茶及出口绿 茶优势区域;⑷西南红茶及特色茶优势区域。 从上述优势区中,择优确定 118 个县(市、区)作为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6
1988
1990
1992
2000
2002
2004
2006
1968
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94
1996
1998
2008
10
15
20
25

0 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