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第一部分绪论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的优势、不足2、木构架的特色3、单体建筑的构成4、建筑群的组合5、建筑与环境6、建筑类型7、工官制度第二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社会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采用榫卯技术构筑的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它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在原始社会晚期主要广泛采用穴居,平面采用圆形和圆角方形平面,穴居从竖穴发展到半穴居最后被地面建筑代替。

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房屋的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墙体和屋顶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在室内用木柱做支撑,柱数由一跟至三四根不等,说明木架结构尚未规律化。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型。

建筑技术方面的发展是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室内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余姚河姆渡干阑式榫卯技术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木骨泥墙祭祀二、奴隶社会建筑1、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一个都城。

遗址是高约80公分的夯土台,台上有八开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

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4座商代前期的城址是郑州商城、武汉黄陂县盘龙城、偃师二里头遗址东的尸乡沟、安阳殷墟。

3、西周:周灭商,以商公营洛邑为代表建造了一系列的城市,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歧山凤雏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有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城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可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污水。

屋顶以采用了瓦。

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和三合土抹面的应用。

4、春秋:木匠公输般(鲁班)。

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的出现。

在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都、陕西凤翔秦雍城、江陵楚都等地的春秋时期的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在凤翔秦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砖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这说明了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有了用砖的历史。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①建筑发展:高台宫室仍很盛行(齐临淄、燕大都、赵邯郸)②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包,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的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③建筑技术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2、秦秦都咸阳布局屏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阿房宫遗址和骊山陵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兵马俑长城3、汉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普遍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统一,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足够的宽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攒尖、歇山与囤顶也以应用制砖和拱券结构方面,墓砖多样化(楔形砖、有榫的砖、企口砖等),筒拱顶有纵联砌法与并联砌法,并出现穹隆顶石建筑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地面的石建筑有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遗物4、三国晋南北朝①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②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 摹仿自然山水使之再现于有限空间内的造园手法已经普遍采用。

③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物的内部也随之增高。

④在石刻方面技术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南朝陵墓的辟邪简洁有力,概括力强,墓表比例精当,造型凝练优美,细部处理贴切,这与石窟中的雕刻艺术以及河北定兴北齐石柱,同是南北朝时代的艺术珍品。

河南偃师二里头庭院式建筑陕西岐山凤雏村第一座四合院用屋面瓦造长城中山王“兆域图”(最早总平面)秦始皇骊山陵(最大最高的陵)里坊制闾里用硫璃瓦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隋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留下的建筑物主要有河北赵县安济桥和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在建筑设计上,隋代已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办法。

2、唐唐代建筑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模宏大,规划严整。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市中最为严整的;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并且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专业的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出现。

第五,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唐时砖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塔式,其中楼阁式砖塔由木塔演变而来(西安大雁塔),密檐塔外轮廓柔和,与嵩岳寺塔相似,砖檐多用叠涩法砌成,如河南登封法王寺、西安小雁塔等,单层塔多为墓塔,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就,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屋顶平缓,出檐深远,斗拱雄大,朴素舒展。

3、五代在建筑上,五代时期主要是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创造,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石塔如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塔等;广州的南汉还铸造了铁塔(光孝寺东、西铁塔)4.宋特点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 取消唐以前的里坊制度和夜禁;第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北宋政府颁布了建筑预算定额标准——《营造法式》,并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在此之前还有都料喻皓所著的《木经》。

第三,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正定隆兴寺和石刻汾阴后土祠图,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表示了这一点。

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的发展。

第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其次是石桥。

最高的砖石塔是河北定县开元寺聊敌塔,河南开封国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两座石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宋代砖石塔的特点是发展八角平面的阁楼式塔,塔身多做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径用木构屋檐。

四川则多方形密檐塔。

北宋时的泉州万安桥反映了当时砖石加工与施工技术所达到的水平。

第六,园林兴盛5、辽金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有圆形平面,这是它的特色佛塔多采用密檐塔,阁楼是塔较少,著名的密檐塔仿木化的塔有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邱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

金的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出现了喇嘛教寺院,如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

此后喇嘛教成了我国佛塔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

木架建筑方面,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架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或抽去若干柱子元代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外,还使木构架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元代木建筑有数十处: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减柱法)和山西永济县永乐宫(重要道观,三座殿内的壁画是我国元代壁画的典型)。

2.明砖以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应用创造了前提,并且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

重要的实例有明中叶所建的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北京故宫及山西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等的无梁殿。

琉璃面砖、琉璃瓦质量提高了,应用更加广泛。

主要实例有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琉璃门、坊。

3.清:建筑大体上是因袭明代的传统: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

康熙建了畅春园和避暑山庄等,其中以圆明园的规模最大。

喇嘛教建筑兴盛:西藏的布达拉宫和承德的外八庙。

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藏族的碉楼式住宅,蒙古族的可移式轻骨架毡包住房,及少数民族的架空的干阑式住房和黄土地区的窑洞等。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雍正十二年颁行的工程《工程做法》,规定有斗拱的大式木作一律以斗口为标准确定其他大木作构件尺寸。

第三部分城市建设一、概况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所谓“城郭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守人民的。

1.《考工记》记载都城制度: 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涂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2.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3.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4.城市绿化5.城市防火6.城市排水处理,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宋有四条河道穿城而过,明设有沟渠专门排泄雨水。

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中国的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的。

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北京古都的风貌改变较大,尚未列入)里坊制: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

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放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城市初生期、里坊制确立期、里坊制极盛期、开放式街市期第四部分住宅与聚落一、住宅构筑类型:1)抬梁穿斗混合式2)竹木构干栏式3)木构井干式4)砖墙5)碉楼6)土楼7)窑洞8)阿以旺9)毡包二、典型民居苏州住宅闽南土楼住宅、四川山地住宅、云南一颗印住宅、河南窑洞住宅:靠崖窑;地坑院;锢窑、蒙古包维吾尔族住宅、藏族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北京四合院:组成:建筑空间形式:传统四合院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出入躲闪,高低错落意义:第五部分宫殿、坛庙、陵墓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2、北京故宫建筑成就:(1)占据最重要地段——择中立宫(2)采用宏大规模(3)采用严谨的规划布局(4)体现一整套的礼制要求(5)运用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6)调动其他艺术手段二、坛庙1、类型2、天坛的平面布局和规划意匠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