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初步 一、 教学要求 掌握建筑学专业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一般方法, 为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二、 教学内容 (一) 建筑制图工具的介绍及其使用方法 (二) 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建筑平、立、剖面形成及其 表达方法 (三) 建筑的模型表达与模型的制作 (四) 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建筑色彩 (五) 建筑渲染工具介绍及其使用方法,裱纸技法介绍 (六) 建筑的测绘,测量的方法和步骤,绘图的步骤 (七) 建筑的配景与建筑图
(一) 外国古代建筑历史 1、 绪论 世界建筑历史发展体系概述 学习目的、内容与方法 2、 原始社会的建筑 3、 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筑 古代埃及的建筑 古代西亚洲的建筑 古代爱琴海地区的建筑 古代希腊的建筑 古代罗马的建筑 4、 中古封建时期的建筑 拜占庭与中古俄罗斯建筑 西欧早期基督教、罗马风与哥特建筑 西欧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古典主义建筑 5、 其他 中古伊斯兰建筑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古代美洲的建筑 (二)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1、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下半叶欧美的建筑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19 世纪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2、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探求现代建筑的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欧洲新艺术运动 奥地利、荷兰与瑞典的探索 钢精混凝土在法国的推广与运用 德意志制造联盟 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派建筑 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概况 一次大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 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装饰艺术派 现代派建筑的四位大师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 勒-柯布西耶 赖特与有机建筑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概况 二次大战后的主要建筑思潮 "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的倾向
《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编 科学出版社 《建筑环境设备学》纪谷文树等 彰国社 《环境设计的思想》三轮正弘 彰国社 《都市计画》 都市计画教育研究会编 彰国社 《室内环境的计划与设计》 小原二郎等 彰国社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36 学时)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一般原理,学习和掌握室内设计各个环节的理论和方法。 二、 教学内容 (一) 室内设计的含意 1、 室内设计的含意 2、 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门化的过程 3、 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概况 4、 国外室内设计的发展概况 5、 现代室内设计的一些概念 (二) 室内设计的依据和要求 1、 室内设计依据的要素 2、 室内设计的特征和要求 (三) 室内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1、 社内设计的内容与有关科学技术的因素有密切关系 2、 室内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四) 室内空间的组织和界面处理 1、 室内空间的组织和界面处理 2、 功能分析、功能分区和空间的感受 3、 工程技术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4、 空间界面的分析和设计 5、 各类界面的视觉感受 (五) 室内色彩 1、 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色彩的三要素 2、 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3、 室内色彩设计 (六) 材料质感及其运用 1、 不同类型装饰材料的质感和运用原则 2、 不同类型装饰材料的结构特征 (七) 自然采光、人工照明和室内光影效果 1、 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基本概念与要求 2、 室内日光采光方式和人工照明方法 3、 光影和室内环境气氛 (八) 家俱、陈设和装饰品和室内织物 1、 家俱的类型以及他们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 室内陈设、装饰品和室内织物 (九) 室内绿化和庭院设计
(5) 居住环境的评价和意义 (6) 人和都市的居环境 2、 人类文明的生态学实质 (1) 文明社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流 (2) 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布局--网 (3) 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调节--序 3、 生态控制论原理 (1) 胜汰原理 (2) 拓适原理 (3) 生克原理 (4) 反馈原理 (5) 乘补原理 (6) 扩颈原理 (7) 循环原理 (8) 多样性及主导原理 (9) 生态设计原理 (10) 机巧原理 (二) 环境的认知 1、 对环境的认知和感觉 (1) 视觉空间 (2) 听觉空间 (3) 嗅觉的作用 (4) 其他感觉的作用 2、 认知环境的空间属性 (1) 对广度、高度的认知 (2) 对距离的认知 (3) 对空间的印象 3、 认知环境和个人空间 (三) 室内环境及其调节 1、 室内环境的形成 2、 湿度与温度 3、 通风与换气 4、 音质与色彩 5、 采光与照明 6、 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 (四) 都市的环境 1、 人类与环境 2、 人类-都市-环境 3、 理解都市环境的关键词 4、 都市环境与适用、坚固、美观 5、 绿化与环境 6、 都市的安全 参考书目 《环境心理学》 相马一郎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新粗野主义 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高技派 5、 其实年代以来的主要建筑流派与思潮 后现代主义建筑 欧洲新理性主义 解构主义建筑 新乡土派建筑 "新现代"建筑 高度技术与当代建筑 三、 作业 各时期典型历史建筑抄绘 四、 学时分配(总学时:27学时) 古代部分: 1、绪论 (1 学时) 2、原始社会的建筑 (6 学时) 3、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筑 (5 学时) 4、中古封建国家的建筑 (1 学时) 5、其他 近现代部分: 1、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的建筑 (2 学时) 2、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探求现代建筑的运动(2 学时)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派建筑 (3 学时)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4 学时) 5、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建筑流派与思潮 (3 学时) 课外作业:各时期典型历史建筑抄绘 五、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教材: 《外国建筑史(19 世纪以前)》,高校统编教材,陈志华编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图说(古代-18 世纪)》,罗小未、蔡婉瑛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高校统编教材。(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参考书: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S.B.Fletcher 《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N.Pevsner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L.Benevolo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理论类必修课】
专业理论基础课系列
建筑概论 建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旅游专业低年级教学 (36 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2、教学内容 什么是建筑(4 学时) 1 房屋、建筑物、建筑 2 著名建筑师论建筑 3 建筑与空间 4 人与建筑 5 建筑的基本属性 建筑的物质性(8 学时) 1 概述 2 建筑的物质构成 3 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 4 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 建筑的社会性(8 学时) 1 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2 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3 建筑的文化艺术性 建筑的艺术性(14 学时) 1 建筑与艺术文化概述 2 绘画艺术的修养 3 雕刻艺术的修养 4 其他艺术的修养 (最后 2 学时为考察)
(三) 近现代建筑
三、 习题
1、 典型历史建筑抄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建筑历史小论文
四、 学时分配(总学时:27学时)
(一)绪论
1学时
(二)古代建筑
1、基本特征
7学时
2、都城与宫殿
3学时
3、坛庙与陵寝
3学时
4、住居与园林
5学时
5、宗教建筑
5学时
(三)近现代建筑
3学时
五、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全国建筑学专业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城规学院各专业低年级教学 (共27学时) 一、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建筑的源流与变迁,把握历代建筑类型与风格变化及其背景的一般常识。 二、 教学内容 (一) 绪论 1、 中国建筑体系概说 2、 学习的内容与要求 3、 学习的重点与方法 (二) 古代建筑 1、 基本特征 (1) 历史分期 (2) 空间布置 (3) 类型与结构
建筑设计原理(3-6)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教学 一、 教学目的 深入掌握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黄鲸设计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建筑 设计课程学习中 二、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空间论
(一) 空间限定 1、 空间限定的要素 (1) 用水平要素限定的空间 基石 基石抬起 基石下沉 顶面 (2) 用垂直要素限定的空间 垂直的线要素 空间中的柱 独立垂直面 L 形面 平行面 U 形面 围合面 (3) 空间限定的形式 围 设立 覆盖 凸起 凹进 架起 肌理变化 2、 空间限定度 (1) 限定要素的部位与限定度 (2) 建筑空间的特点 (二) 空间具形 1、 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 2、 功能对于空间形状方面的规定性 3、 功能对于空间质的规定 (三) 空间组合 1、 形式及空间的组合 2、 空间的关系 (1) 空间内的空间 (2) 穿插式空间 (3) 邻接式空间 (4) 以公共空间连接的空间 3、 空间组合 (1) 集中式组合 (2) 线式组合 (3) 辐射式组合 (4) 组团式组合 (5) 网格式组合 (四) 空间与结构 1、 梁板结构体系 2、 框架结构体系 3、 大跨度结构体系 4、 悬挑结构体系 三、 参考书目 《"空间原理"述要》,冯纪忠,同济大学学报(1978 年第二期)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 K-D-欣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二部分:环境论 (一) 环境和生态 1、 人的身心与环境 (1) 人类与环境 (2) 人体与环境 (3) 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 (4) 环境和人的关系
2、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城规学院各专业低年级教学 (共27学时) 一、 教学目的: (一) 了解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古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 各个时期社会文化 背景、建筑技术、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古代印度及东南 亚、古代美洲以及中古伊斯兰建筑。 (二) 了解以欧洲及美国为中心的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把握现代建筑的技术、类型、 尤其是各个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