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学分类名词解释

鱼类学分类名词解释

(1)正模标本或称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2)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在写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3)统模标本:原记载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为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称统模标本。

(4)选模标本:当新种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的确定模式标本。

海鲢总目:海鲢目(海鲢)、鳗鲡目(鳗鲡、海鳗)、背棘鱼目鲱形总目:鲱形目----(鲥、鳓|、斑鰶、刀鲚、黄鲫、刀鱼)骨鳔总目:鼠鱚目鲤形目(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长春鳊、马口鱼、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鲮、斑马鱼、泥鳅)脂鲤目、鲇形目(中华海鲶、鲶、胡子鲶、中华海鲶、黄颡鱼、斑点叉尾鮰)裸背电鳗目原棘鳍总目:鲑形目(虹鳟、大银鱼)巨口鱼总目:巨口鱼目灯笼鱼总目:仙鱼目(狗母鱼科、龙头鱼、长蛇鲻)、灯笼鱼目副棘鳍总目:鲑鲈目、鳕形目(鳕鱼)、鼬鳚目、蟾鱼目、鮟鱇目黑鮟康)、喉盘鱼目棘鳍总目:鳉形目(乔氏鱵、青鳉)、银汉鱼目、月鱼目、金眼鲷目、海鲂目、刺鱼目、刺鱼目、海蛾鱼目、海龙目(粗吻海龙、日本海马)豹鲂鮄目、合鳃目(黄鳝)、鲉形目(鲬、松江鲈、褐菖鮋)、鲈形目(油魣、鲻、鮻、四指马鮁、鲈鱼、鳜鱼、指印石斑鱼、短尾大眼鲷、日本方头鱼、竹荚鱼、大甲鯵、蓝圆鯵、黄鳍鲷、横带髭鲷、大黄鱼、小黄鱼、皮氏叫姑鱼、棘头梅童鱼、日本鰧、带鱼、刺鲳、银鲳、卵形鲳鯵、鲐鱼、蓝点马鲛、乌塘鳢、矛尾复鰕虎鱼、乌鳢)鲽形目(牙鲆、高眼鲽、木叶蝶、条鳎、短吻舌鳎)鲀形目(绿鳍马面鲀、条纹东方鲀)马口鱼:体有垂直条纹,上、下颌边缘波状,呈马蹄形,背鳍3,7,臀鳍3,8—10分布在东部各江河,摄食小型鱼类和昆虫,是目前湖泊、水库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斑马鱼:(斑马)生长快,水温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卵、仔鱼透明,个体小,是很好的模式生物。

青鱼:“乌青”,口端位,下咽齿1行,侧线鳞39—46,背鳍无硬刺。

腹鳍、臀鳍黑色,鳞片一色草鱼:“草青”,下咽齿2行,侧线鳞36—48,背鳍无硬刺,腹鳍、臀鳍灰白色,鳞片斜格状,鱤:上颌边缘平直不呈波状,侧线鳞110-120,口大,吻尖,下颌前端有1突起呈瘤状,体修长、流线型,凶猛肉食性。

红鳍鲌:体侧扁,口上位,口裂几乎和身体纵轴垂直,背鳍具棘,分支鳍条7,腹棱完全,体较低,体长/体高=3.3-5.0。

下咽齿3行。

翘嘴红鲌:体侧扁,口上位,几乎与体轴垂直,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

体较低,体长/体高=3.7-5.0。

头部、体背部几呈水平,臀鳍分支鳍条21-25。

蒙古红鲌体侧扁,口亚上位,腹棱自V基部至肛门。

体较低,体长/体高=3.7-5.0。

头部及体背部渐向上倾斜,臀鳍分支鳍条17-21,尾鳍下叶鲜红色。

团头鲂腹棱自V基部至肛门,口前位,体较高,体长/体高=1.9-2.8。

背鳍棘长度短于头长。

侧线至V起点的鳞片7-9。

体侧鳞片边缘灰黑,沿各纵行鳞出现数条灰白色条纹。

尾柄高大于尾柄长。

头后背部显著隆起。

鲤鱼:须2对,下咽齿3行个别4行,多呈臼齿形,背、臀鳍均具有带锯齿的硬棘。

鲫鱼:口端位,无须。

下咽齿1行。

背、臀鳍最前1根不分枝鳍条均为带锯齿的硬棘。

鲢鱼:头较小,腹棱完全。

生活于水上层,性活泼,善跳跃。

主食浮游植物,也食少量浮游动物。

鳙鱼:头极大,吻短而钝。

腹棱不完全。

泥鳅:须5对,尾柄皮褶棱发达。

鲇形目有韦伯氏器,有咽齿,D无棘或有假棘,体裸露或被骨板。

上颌骨退化,口须1-4对,两颌有齿,咽骨正常具细齿。

本目多数是分布广泛的淡水鱼类,生活习性也十分多样,大多数鲇有对后代保护的习性。

银鱼科:体细长,半透明。

头部平扁,吻长而尖,两颌、腭骨具齿,体无鳞,无侧线,脂鳍小大银鱼: 2亚科6属14种,我国2亚科6属13种,吻尖而扁平,鲑科--具脂鳍,鳃盖条7-20,有幽门盲囊。

虹鳟: 侧线鳞135-150;体侧具红色宽纵带。

头部、体侧和鳍上分布小黑斑点。

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肉是白色)。

鳕鱼:体延长,侧扁。

背鳍3个,臀鳍2个。

鮟康目体长卵圆形,球形,体平扁或侧扁。

头大,平扁或侧扁。

黑鮟康:背鳍鳍棘部有6鳍棘。

体背方黑褐色,腹面包括臀鳍、腹鳍及胸鳍腹面均淡白色,下颌口底的前方具黑褐色网纹。

褐菖鲉:胸鳍17-19,多数为 18。

体淡棕褐色,有几条褐色宽横带,生活在近海底层岩礁地带。

卵胎生,我国南北沿海均产,为常见的食用鱼类,但产量不高松江鲈: 体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

头平扁,棘和棱均为皮肤所盖。

体黄褐色,体侧具暗色横纹5-6条,吻侧、眼下、眼间隔和头侧具暗色条纹。

在生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彩带,似4片鳃片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

花鲈(鲈鱼)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基部相连,具深缺刻,背鳍鳍棘11-12,体背侧及第1背鳍上有黑色斑点。

鳜鱼: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基部相连,无深缺刻,背鳍鳍棘12-13,有褐色斜带穿过眼的前后(从吻端经眼径到D基部),下颌甚发达,头及背缘显著隆起指印石斑鱼: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基部相连,无深缺刻,背鳍鳍棘11,体有指印壮褐色斑纹。

蓝圆鯵:侧线上仅直线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一小鳍,第2背鳍前上方有1白斑,臀鳍24-29鳍条。

我国沿海均产大甲鯵:侧线上大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7-8个小鳍背鳍Ⅷ,D,Ⅰ-10-11+8-10;臀鳍Ⅱ,Ⅰ-8-9+6-8;中上层鱼类,喜集群,肉质尚佳竹荚鱼:侧线上全部被棱鳞,D、A后方各无小鳍背鳍Ⅷ,D,Ⅰ-30-33;臀鳍Ⅱ,Ⅰ-26-30。

脂眼睑发达,侧线全部有棱鳞,68-73,在直线部呈一隆起嵴,鳃盖后上角有1黑斑,我国沿海均产黄鳍鲷:臼齿3行,侧线上鳞5,A黄色。

大黄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颏部小孔不明显,尾柄高为尾柄长的3倍余,侧线上鳞8-9,臀鳍第二鳍棘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径,背鳍与侧线间具8-9行鳞,鳔的腹分支的下小支的前后小支等长。

小黄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颏部小孔不明显,尾柄高为尾柄长的2倍余,侧线上鳞5-6,鳔的腹分支的下小支的前小支延长,后小支短小。

鲻:上颌完全被眶前骨所遮盖,脂眼睑发达。

颌齿细小、绒毛状,对环境适应性强,在淡水、咸水或高盐度海水中均能生长,3龄性成熟,鱼苗具趋光性。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肉味鲜美,主食低等藻类及泥土中的有机物质,无脊椎动物等,且可适应不同盐度的水域,为理想的巷养对象。

鮻:上颌骨不完全被眶前骨所遮盖,后端下弯,露出口角,脂眼睑不发达。

口小,近下位,颌齿细小、绒毛状为海养的良好对象。

四指马鮁:口大,口下位,P下方有4根游离鳍条,A3棘,日本鰧:(瞻星鱼)V喉位,头粗大,背面及两侧被粗(cu)骨板,部分被骨板,眼上位,D2个,分离,口上位,口裂近直立状,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左右V接近,不愈合呈吸盘,背鳍Ⅵ,乌鳢Channa argus:体上有不规则的斑块,D、A均无棘,侧线完全,头长为头宽的1.8-2.5倍,为眼间隔4倍以上,背鳍47-50鳍条,臀鳍31-36鳍条,侧线鳞60-69,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颌齿强大,上颌有两枚尖端向前的犬齿,臀鳍2鳍棘第一棘较长,约为眼径1/2,背鳍3鳍棘124-141鳍条,87-110鳍条,我国沿海均产。

鲐Scomber japonnicus:脂眼睑发达,颌齿小,椎状,尾柄上有2隆起的嵴,D、A后有5(6)小鳍,第1背鳍9-10鳍棘,第2背鳍1鳍棘10-12鳍条,背鳍1鳍棘11鳍条,其前方有1独立小鳍棘,侧线鳞210-220。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尾柄上有3隆起的嵴,D、A后有8—9个小鳍,侧线在背鳍下方不向下急弯,无鳔,体高小于头长,背鳍19-21鳍棘,鳍条部始于体后半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

银鲳:Pampus argenteus:体卵圆形,侧扁而高,头小,吻圆钝,无V,D、A前方鳍条呈镰状,吻部突出于下颌,背鳍10鳍棘38-43鳍条,臀鳍7-8鳍棘41-43鳍条,鲽科角木叶鲽Pluronichthys cornutus:口小,上眼不在头背中线上,背鳍67-83,臀鳍50-62,背鳍起点偏于无眼侧,位于鼻孔的后方,有5-6枚鳍条在无眼侧。

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口大,上眼在头背中线上,背鳍64-79,臀鳍45-61;下鳃耙15-21;上下颌齿各1行;有眼侧多为弱栉鳞,常杂有圆鳞;鲆科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长圆形,侧扁,两颌有犬齿,背鳍63-84;臀鳍48-65;侧线鳞108-130;体长为体高2.3-2.7倍。

为重要经济鱼类。

大鳞鲆栖息于沙泥底的小型鱼类,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大菱鲆(巨菱鲆)体呈菱型,侧扁,体裸露无鳞,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地中海,我国不产。

鳎亚目鳎科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无腭齿,口前位或下位,P退化或无。

(左舌鳎右鳎)条鳎Zebrias zebra:有P,体上有许多深色横带,呈斑马纹状,其尾鳍上下缘与背鳍、臀鳍完全相连。

舌鳎科:无P,体侧扁而延长,呈舌状,口小,下位短吻舌鳎(“鞋底鱼”)Cynoglossus obbreviatus:其有眼侧3条侧线,无眼侧无侧线,上、中侧线间鳞19-20,体两侧被栉鳞,我国沿海均产。

绿鳍马面鲀(橡皮鱼、马面鱼、剥皮鱼)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V不能活动,体无黑斑,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绿色,第二背鳍34-36,臀鳍34-36,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s:臀鳍白色,胸斑后方黑色花纹显著,我国沿海产量不多。

假睛东方鲀Takifugu pseudovnmus:皮肤具粗强的刺,尾鳍暗色,幼鱼背部常具灰白色小圆斑,成鱼胸斑周围具淡色环状边缘,臀鳍黑色。

横纹东方鲀Takifugu oblongus:是沿海常见的东方鲀鱼类。

暗色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皮肤具小刺,背部刺区与臀部刺区相连,具胸斑,暗褐色,幼鱼具3-4条淡黄色鞍状横带,为长江中下游的渔业对象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