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诊断标准
确诊:①腹泻或便血,或二者兼有,且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②一次或多次结肠镜检查示,结直肠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斑、片状出血,或在弥漫性炎症黏膜基础上的溃疡;钡剂灌肠示溃疡、肠腔狭窄、肠管缩短;大体或显微病理示特征性改变
诊断可能性大:①结肠镜或钡剂灌肠示特征性改变,但病史不支持;②病史支持,但肠镜表现可疑(仅有黏膜充血,或有上述改变但不确定),且无钡灌肠证据;③病史支持,但钡灌肠表现可疑(如仅有结肠袋消失),且无结肠镜检查证据;④术后或尸检标本具有大体病理特征,但缺乏组织学依据
疑诊:既往有UC诊断的病史支持,无否定诊断的依据
克罗恩病的诊断
临床诊断:
①临床症状典型者均应考虑;
②X线:裂隙溃疡、鹅卵石征、多发狭窄、瘘管形成,呈节段性分布;
③内镜:跳跃分布的纵形溃疡、粘膜增生、卵石样或活检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聚集。
——若同时具备①和②或③可拟诊本病
病理诊断:
①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结非干酪样坏死;
②显微镜:节段性全壁炎、裂隙状溃疡、粘膜下层高度增厚、淋巴细胞聚集、结节性肉芽肿。
——具备①和②中任何1点可确诊。
治疗原则
1.确定诊断
2.掌握好分级、分期、分阶段治疗
3.参考过去病程及治疗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4.注意疾病并发症,随时间调整治疗方案
5.判断全身情况,评估预后及生活质量
6.综合性、个体化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饮食;对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低蛋白血症
药物治疗:
①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
主要用于轻-中度活动期患者,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为5-氨基水杨酸。
维持治疗的时间通常不少于1-2年,部分患者可隔日或间歇用药
剂型的选择:
远端结肠病变适用栓剂或灌肠剂
结肠病变选用不在小肠吸收的制剂
降结肠病变适用栓剂或灌肠剂,可加用口服制剂
近端小肠或末端回肠病变适用5-氨基水杨酸缓释剂型或pH依赖性基质的口服制剂
②皮质类固醇激素
✓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活动期、对水杨酸类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
✓活动期或远端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可使用皮质激素栓剂
✓肠道外给药7-10天后通常产生疗效
✓长期使用时应注意副作用
✓不宜作为维持治疗
③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
●用于皮质激素治疗6周无效或不能使用皮质激素者
●嘌呤类制剂用药2-3月后才显示疗效
●顽固性克罗恩病并发各种瘘管、存在肛周病变
●抗TNF-α单克隆抗体,用药2周后可见疗效,疗程一般为数周至数月
●环孢素常先大剂量或再减量
④抗生素
⑤中医中药
⑥其他(TNF抗体、r-hGH)
局部治疗:
1、保留灌肠:适应证,常用药物,治疗时间
2、并发症的治疗:
CD:
1)瘘管:TPN或免疫抑制剂,若未闭合,手术
2)脓肿:抗生素、引流或切除
3)梗阻:①炎症引起:输液、胃肠减压、静脉高营养,若失败,手术
②疤痕引起:输液,胃肠减压,若无效,手术
4)肛周疾病:抗生素及手术引流
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
大出血、穿孔、肠梗阻、癌变、内科治疗无效的中毒性巨结肠。
2、手术方式
①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及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
②克罗恩病:单纯病灶切除、旷置病变行肠吻合短路术、直肠、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术和回肠造瘘术
治疗方案的选择:
UC的治疗:
1)直肠炎:5-ASA栓剂、5-ASA制剂灌肠或皮质激素;仍活动,强的松或免疫抑制剂;
若还无效,结肠切除
2)轻中度全结肠炎:口服5-ASA栓剂SASP;仍活动,强的松;若还无效,结肠切除或免
疫抑制剂
3)重度或暴发新全结肠炎:静脉用皮质激素;仍活动,结肠切除,环孢毒素A
4)缓解期:口服5-ASA栓剂SASP
CD的治疗:
1)结肠或回结肠炎:口服5-ASA、甲硝唑;仍活动,强的松或免疫抑制剂;仍活动或激
素依赖,结肠切除
2)空肠炎:强的松;仍活动,免疫抑制剂;还活动,手术
3)缓解期:口服5-ASA栓剂SASP或免疫抑制剂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症状,除外相关器质性病变
●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或早饱
病因与发病机制:
①胃肠动力学异常;②内脏感觉异常;③胃底对食物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④精神因素
临床表现:
①上腹痛;②餐后饱胀和早饱;③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④上腹痛综合征;⑤餐后不适综合征
诊断:
①症状半年以上且近3月持续存在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便后不能缓解
②除外相关器质性病变
③报警症状:45岁以上,近期消化不良;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消化不良症状加重
鉴别诊断:
①食管,胃,十二指肠器质性病变②肝胆胰疾病③全身疾病④系统疾病药物
⑤其他功能性胃肠病
治疗:
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和行为疗法
功能性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排除器质性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①结肠通过时间②排出通道阻滞③膳食纤维④精神心理因素
诊断标准:
①排便费力排②便块状或硬便③排便不尽感④肛门直肠梗阻或阻塞感⑤用手辅助
⑥排便每周少于3次⑦不用缓泻药没有松散大便⑧诊断IBS条件不充分
治疗:
①一般治疗;膳②食纤维;③泻药;④清洁灌肠;⑤生物反馈;⑥手术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定义: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经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便秘、其他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体征、分型
诊断:
1)症状半年以上且近3月持续存在腹痛或腹部不适,与排便有关联性
2)排便频率异常,性状异常,过程异常,粘液便,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鉴别诊断:
腹痛、腹泻、便秘
治疗: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心理和行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