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课件
第七章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什么是教材?对教材及其功能的重新认识 分析教材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分析教材的依据是什么? 什么是教材的编写意图? 分析教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时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对教材进行单元分析时应考虑哪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教材?
教材: 广义地讲,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
作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发现存在着这样一种运动,它的v—t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发现直线v—t图像所代表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给出匀变速运动的定义
通过图像一般性地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出v=v0+at 教科书中这段内容虽然与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过程不尽一致,但对学生却经 历了一次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从实验到规律得出的典型的科学 过程,特别是用图像分析问题的通用的科学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清晰。因 此它在价值观及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上的教育价值充分地体现起来。
可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充分 利用一些视频音像,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人类对太空探 索所做的努力,以及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索的兴趣是非常重要 的。
2、教科书不再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内容,其目的是为发挥 教科书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作用,并产生积极影响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案例3 人教版“匀加速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材内容的设计 如果只考虑知识的掌握,那么。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v-v0)/ t出发,经过代数式的变形,立即就可得到v=v0+at,于是就能 用来解题了,然而,教科书赋予了这段内容更多的教育意义。
教科书的设计思路如下: 通过实验如实记录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时,时间与对应的速度的数值
案例2,广东版物理2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一节探究曲线运动的条 件,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从不 同角度抛出的物体的运动轨迹,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并与其他同学讨论与交流,得出抛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 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作出猜想。最后通过一个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 体做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 从理论上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的条件。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利用各种手段积极互动、相 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的知识和 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在整个课堂中会占很大的比例。这样,教 科书将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为开展教学活动以使师生 互动产生知识提供素材和话题。
案例1 广东版物理2第三章第三节飞向太空。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具有时代性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对太 空探索的历程和我国在航天技术中所起得的伟大成就。
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住人类对太空探索的一些历史事件,
而是以这些典型事件为素材使学生意识和感受到人类为了实现 飞天的梦想所作的不懈的努力和航天技术给人类文明进步和社 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激发学生献身于航天事业的热情和向 往。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和非常关注的。 有关航天技术,也有着丰富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图书、 音像视频、网络资源等。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完全不必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
有些观念应该转变
1、教科书只是为教师教、为学生学提供必要的素材和案例
在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A型,教科书 及其其它途径提供的知识;B型,教师个人的知识;C型,即 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B、C型知识是以A型知识为基础发展、 转化而来的。
以往的教学把教科书看作教学的唯一对象和依据,过分强调学 生对教科书的记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A型知识规范和控制 着整个课堂,很少有B、C型知识。即使有个人的知识,其作用 也仅仅是用来理解教科书,传递教科书的知识。也就是说,教 师个人知识服从于教科书的知识,不可能以独立的形态出现在 课堂中。
生的学习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 段。
狭义地讲,通常是指教科书。教科书是 最有代表性的教材。
对教材功能的重新认识
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熟悉不过的了。但在许多教师的认识和观念中,教材 就是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就是教学的全部内容。
教科书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和学生 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科书的不再 是单纯的“知识”的载体,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和唯一 依据,只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资源之一。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以接受、记忆现成知识结论为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为特征的探究式 学习方式。
在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中,教科书作为课程目标的 具体化产物,其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习就 是记忆和理解这些定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就是听讲、 记忆、做习题,很少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和实践参与。 加上教师的一言堂式的教学,长期以往,学生就形成了被动 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教材设计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讨论和探 究中获得结论。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主 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科书以知识为线索呈现内容,并不等于以知识为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课程 目标的三个维度。为了落实三维目标,教科书也要从三个目标 维度作出设计,但由于过程与方法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过程、 模型的建立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之中,我 们不可能撇开具体的知识和问题,空谈“方法”。同样科学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在知识的习得过程和亲身实践体验 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以 知识为载体。有鉴于此,多数教科书的设计都是以知识为线索 展开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 知识上。教科书以知识为线索,并不等于说,三个维度的目标 中知识是主要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次要的。 而实际上,尽管教科书内容呈现的线索是知识,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融合在知识之中的,在任一教材内容中, 三个维度的内容是有机的交织在一起的,不存在哪个为主哪个 为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