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一)初读《一个人的战争》是在朱成碧的QQ空间,我为她另类的创作思路在午夜时分笑出声来。
再读此文,不由心生怜爱。
这是怎样的一种母女之深情?没有一个赞美之词,唯有咬牙切齿的痛恨。
或许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宠爱,在反复读着这样一篇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的散文,我竟然找不出一句话来表达读文的感受。
对于“母亲”这个词多年来我始终保持沉默。
我是家里的三女,父亲特别宠爱我。
母亲虽然没读过几年书,思想却非常开明。
小时候我长得特别可爱,父亲的朋友虎叔家三个男孩,每天叨叨着让我给他家做女儿或者直接做媳妇,妈妈都笑着征求我的意见。
那时年纪小不懂事不愿意离开家,虎叔很失望。
后来也没能当成他媳妇,到现在虎叔还拿我调侃着。
其实虎叔家的男孩个个帅气,而且家底很厚实,但要想成一家人还是需要缘分的。
《一个人的战争》中的“我”并不是因为母亲要拿她去换儿子而生气,是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而伤了自尊心。
从此埋下了“恨”。
母亲的形象在作者笔下“丑”到无与伦比,倔强的性格随着成长而根深蒂固。
其实,在母亲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宝贝,即使换到了别人家,我相信母亲会多了更多的惦念和牵挂。
我是家里唯一自由恋爱的女孩而且属于早恋,也许是我爱上的男孩特别斯文特别优秀,父母像疼爱我一样疼他,直到我们结了婚生活在一起,依然照顾着我们。
我们一直在母亲身边生活,可以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即使买了房子也没离开父母。
直到我36岁离开家,母亲的惦念更深,到现在还少不了给我们送这送那的。
弟弟心疼母亲,跟我开玩笑说:“姐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每次听到这话,心底总会有不可名状的滋味涌起。
这点恰恰与《一个人的战争》中所描述的截然相反,而我却能感受文中“我”在逆反心理下的叛逆行为。
读着一句句“憎恨”,我的眼角终于滴下了泪水。
我没想过要恨,只是那些世俗的眼光与做法让我浪费了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硬生生让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少女演变成“忧虑”青年。
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挣扎。
因我早恋,生活的不稳定让外界多了许多的谗言,致使我们的恋爱婚姻走了长长的八年时间才有了结果。
青春有多少个八年?也正是外界的压力迫使我产生“逆反”心理,非要证明自己不是生活的弱者,从娇生惯养到自尊自强自食其力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多么的艰难,以至于回首往事依然会泪流满面。
就为了争这一口气,我一意孤行,不顾父母的理解、叹息与安慰,姐姐们的规劝、阻拦,最终让羡慕的眼光围绕着我。
而我失去的永远都不可能再要回来,青春、容颜、无忧无虑……母亲退休后帮我养孩子,我不需要操一份心。
母亲爱干净,会织漂亮的毛衣。
在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连门卫都认识我女儿,一个星期六天没有重复的穿着,让可爱的女儿更加漂亮惹人喜爱。
邻居都说我只生了孩子没养过孩子,这话一点都不假。
在我坐月子的时候,我还放不下没人能接替的生意,坐在床上偷偷干活。
母亲除了叹息也拿我没辙。
我没有为命运而屈服,失去的同时得到了我所想要的一切。
然而,权衡一下得失,又能怎样?只不过争回了一口气而已。
我们最终为这一切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一个人的战争》中无奈下走进了母亲精心设置的婚姻圈套,此“恨”绵绵无绝期,却是母亲对女儿未来的期盼。
女儿的不理解,女儿的报复,母亲眼里的女儿,疼痛的同时她又会如何面对?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我所能理解的母爱就是默默的,不需要只言片语,或许一个言神一句责备一个行为就可以表示出来。
这种痛彻心扉的自责,在女儿憎恨之下,又一次淋漓地表达了出来。
最让我内疚的是,在母亲生病卧床不起时没能照顾过她一天。
当时的工作性质特殊,我只能匆匆忙忙骑车去看望母亲一眼就得走。
都是二姐忙里偷闲照顾着母亲,病人的情绪不稳定,有时候刚好遇上内向的二姐被母亲气得流泪,我都特别的难受。
读着《一个人的战争》中,为母亲的担忧,不由升腾起许多的歉疚。
一场母女的较量最终在一个人的战争中宣告结束,动情之处震撼着我们这些同样做着母亲的儿女们。
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儿女们将会以怎样的目光对待我们给予他们的“爱”。
即将老去的我们,真正领悟到母爱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情感,我们又将如何去面对。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请关爱每一位爱我们以及我们爱着的人吧。
本意只是写点读后感,没想到竟然口罗嗦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只因太多的场景牵起我内心那片不愿意触碰的柔软的情愫。
《一个人的战争》细腻的笔调丰富的情感把女儿对母亲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表露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光辉,以及女儿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与祝福。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二)这两天,在改完了一篇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后,因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关系,匆匆忙忙地把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读了一遍。
之前就曾听说,这是中国女性主义小说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就因为这个特定的词,情绪上颇有些抵触。
等到读了进去,一开始也确实感觉这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叙事很女性化,很自我,一味沉浸在自我内心的感受和挣扎中,有点婆婆妈妈,有点颠三倒四,还有点神经兮兮,不知道为什么,那种感受总会让我联想到另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笔下那湿漉漉的弄堂和小屋……其实,小说中那种女性的自我感觉还是很独特很有起伏变化的,外在的背景,比如上山下乡,比如上大学,比如电影的梦想,比如对于同性的痴迷,比如四处的漫游,比如……都显得淡淡的,模糊而且不确定,只有那个在夜晚才变得神采奕奕的女性;;多米,用自我倾诉的方式,用自言自语的方式,用缠来绕去的方式,“真切”地流淌出所谓女性成长的经历和心绪。
我看的本子是学生自己打印的,共60余页,前20页看得很慢,用了近一个上午的时间,这包括着中间的不耐烦,和偶尔上网溜达溜达,和偶尔到阳台上抽根烟……再往后就变得迅速起来,1个多小时之后,我开始陷入另一种颇有抵触性的沉思状态,对于这样一部充满了女人感性的作品,在我的感觉里是不应该运用理性的理论的方式来分析的,因为这样一来,那些在天上在一个特定空间里飘来飘去的奇异感觉就要遭殃了,这部作品可以冠以“女性主义”之名吗?似乎可以,又似乎不那么确切。
这种感觉,在我走上阳台,沉浸于被作品勾起的胡思乱想中变得越发强烈,这些胡思乱想来自很久以前,仿佛是被作品中那个相信魔法的多米给施了法,我开始想起很多以前的所谓辉煌的往事,曾经的学生时代,曾经的天高地阔,曾经的一切皆有可能,曾经的情绪激昂目光远大……可是,我现在只能用叙事学的方式来把这部作品加以分析。
我开始反思阅读过程中的情绪,前后的转折何尝不是生活状态的某种折射呢?或许,自己现在的阅读喜好已经无意之间被影视给简单化了,已经缺少那些沉浸的、自我的、想象的、不着边际的……的体验了;或许,这只是一个所谓文学制造的幻影罢了,那个多米,或者是林白,所讲的那些没头没脑的话,其实只是为了制造某个“真实”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越真实,也便越具有修辞性的效果,假如不是那几段大胆的然而隐晦的性描写,或者还缺乏贴上某某主义标签的力量。
理论是抽象的,可是生活异常纯粹,纯粹到让人迷惑的程度,那个多米,或者是林白,小心翼翼地避免着各种敏感词汇的陷阱,结果还是一不小心便让理论家们给陷进去了,于是,颠来倒去的生活,颠来倒去的感受只剩下一个明确激昂然而空洞虚无的字眼。
文学诉诸于内在的感觉,敏锐纤柔,甚至隔离尘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很不后现代的,当我在某个采访记录中看到林白的照片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当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位师妹的博文时,又开始深深地为这种感觉的迟钝而一声叹息:出站前夕,曾幻想出站后要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教几节课,随情适性写几篇散淡的文章,做个普通的大学老师。
引壶觞以对酌,眄庭柯以怡颜。
不承想,日子更加忙碌琐碎,于学问更见荒疏。
一个天性追求自由和浪漫的人要循规蹈矩、要谨慎忍让、要利他无私、要事无巨细。
它几乎格式化了我的生存样态。
老板与张总的会谈,千呼万唤,左右逢源,观色察颜,惴惴不安。
深深领教了做个中间人有多么艰难。
况且,我的自我中心和强势霸道很容易让第三方觉得受到鄙视和薄待。
我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
师妹在党报工作,因为口无遮拦,睚眦必报,老板告诫她:设若你手中有十块石头,不要都扔出去,要捏几块在手里,或许更有威慑力。
这对我同样是启示和忠告。
师兄稳重深沉,内敛博学,对我的性情颇为了解,我跟他诉说我的苦恼,说要自缚,要革面,师兄说,我还是喜欢天真坦率的你。
我何尝不愿如此,可是角色不容人啊。
师兄一声叹息。
我素所尊敬的一位教授,谆谆地告诫我:随变所适,不荷其累,外合而内不訾……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三)《一个人的战争》是我读过的林白的第一部作品。
虽然只读过她这一部作品,但仍能感觉到她作品中的独特气息,以及一些很激进的思想,这可能与她出生成长的地方有关,她生在广西的广西的一个小县城里,远离了中国中心地带的正统文学,使她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南国风情。
小说的第一感觉是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很强,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得到体现,在小说里面自始自终都是女主人公“一个人”在战斗着。
《一个人的战争》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多米的成长的历程。
她自小由母亲抚养长大,而母亲再用心,也难免不让幼小的多米觉得孤独,甚至可以说是孤僻。
但也让她学会了独立,当别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一个人舔舐伤口,当别的孩子还在因为疼痛而哭哭啼啼的时候,多米早就流干了眼泪。
所以从小到大都很独立,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没有别人,甚至连母亲都没有。
除开几个有些关心她的人外,她没有长辈的引导,她的路都是自己走的的,()也正因此她做过很多在我们看来十分荒唐的事。
不过换做我们,如果没有父母、老师的引导我们说不定会做得比她还傻。
在无亲无故无友的状态下,她就这样在男权主导的世界里磕磕碰碰的前行,摔倒了爬起,摔倒了再爬起。
第二个比较让人感兴趣的是它的贞洁观。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在我看来是十分有趣的,这部小说应该算是悲剧吧,因为多米经历的事情真的没有几件算的上是好事,然而多米对自己所遭遇的痛苦总是后知后觉,总是靠感觉行事,比如她因为很可笑的船上的骗局而失贞的事情。
她的朋友还有老师都紧张得不得了,而当她知道真相后反而很镇静,像个没事人一样,她把她当做了一种人生体验,甚至是旅途上的一段小插曲一段颇为艳丽的风景。
我最开始是感到奇怪的,因为这太不符合一般常理了,哪一个失贞的女人会是这般镇定的,哪一个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
后来想想这或许是对封建观念的一种强烈冲击吧。
从中国古人一直到今天的现代人,对贞洁看得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中国的男人们,他们或许天生就有一种洁癖,东西不想用二手的,不管爱不爱的深,一旦妻子的身体被别人掠夺了,第一件事不是去找那个罪魁祸首,而是先把笔纸墨砚摆上来写一首漂亮的休书了事,这样不就是对那个罪犯的默许吗,动了你的女人之后还让其逍遥法外,我真想说真的是绿帽子戴上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