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智慧停车综合运营解决方案

城市智慧停车综合运营解决方案

背景及需求应用背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需求日益旺盛,“停车难、乱停车”严重影响了市民出行体验以及城市交通环境。

停车难题不单是一个民生问题,它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把停车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写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停车资源的建设以及推动信息化建设,以期化解停车难题,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业务现状纵观我国传统停车行业,行业现状包含几大痛点:总量缺口大、结构较分散、管理散乱、智能化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了停车需求端一位难求、停车体验差,停车供给端空置率高、管理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1)总量缺口大,泊位供应不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 2017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与2016年相比,全年增加2304万辆,增长11.85%。

然而,由于历史欠账以及土地利用闲置等原因,停车设施建设进度缓慢,远跟不上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停车位供给缺口巨大。

根据国际惯例,车辆与停车位比例应该在1:1.2才能满足需求,然而,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与发达国家1:1.3 相比,我国停车位比例严重偏低,全国车位缺口超过5000 万个。

停车位缺口巨大2)智能化水平低,运营人力投入大 大多数停车场依然采用传统的刷卡、取票的出入口控制方式,视频识别等智能技术占比低。

传统停车场采用的卡票式出入口控制方式,需要驾车者在入/场时取/还卡,对于不熟练的驾车者,该动作伴有一定的危险性,全国各地都发生过因停车取/还卡导致的安全事故。

另外,收费方式大多采用岗亭人工收费模式。

落后的出入口管理 大多数路边收费仍以人工收费为主,工作量大,效率低,单人管理区域有限,同时由于采用人工记录管理,流程不受约束,停车举证材料缺失,经营过程中容易与驾车者产生纠纷。

咪表、手持POS 方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智能化程度,但是欠费、逃费追缴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同时收费员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致使大量停车费流失。

50100150200250300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南京佛山济南长沙南宁桂林人工为主的路边管理3)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停车引导信息化水平低,城市停车资源没有联网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驾驶人与停车场之间无法达成信息交互,驾驶人不能及时掌握空余车位信息,一方面驾驶人徘徊苦苦寻找车位,另一方面大量车位利用率和周转率较低,使得原本车辆/泊位比例不足的问题在一些停车需求旺盛的区域更加凸显。

信息不对称4)简单经营,盈利模式单一大量停车场单独建设,独立经营,停车运营没有与互联网相结合,没有构建完整的停车生态圈,传统的停车运营商,尤其大量的中小型停车运营商还是依靠单一的停车收费模式来盈利。

5)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乱象滋生城市停车运营市场中,停车管理公司数量众多,停车资源管理呈现碎片化状态,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

散乱的停车运营管理现状导致市场秩序监察、停车价格把控、投诉处理等监管行为困难重重,各种停车乱象不断滋生。

6)秩序混乱,规划不科学停车数据不联网,城建规划部门不能有效掌握城市整体停车数据并从中分析停车规律,在进行城建规划时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难以进行科学的停车资源发展规划,导致停车供给不能适配停车需求。

基本停车需求的快速增加,停车需求热点区域难以满足停车需求,管理部门被迫临时划设大量路内停车泊位,以缓解停车压力,由于是规划外设施且大多没有经过严谨论证,往往影响正常道路交通通行。

7)数据缺失,业务开展受制各停车场形成信息孤岛,公安/交警等职能部门难以获得城市整体静态交通数据,车辆管控数据缺失,动静交通协同发展受制。

需求分析业务需求1)驾车者需求实时获取出行目的地附近停车位信息,实现车位查询、车位预订和路线导航等停车服务,让出行/停车更便捷;价格透明、流程规范、支付便捷,使停车消费更舒心;及时了解停车优惠信息,使停车消费更实惠;停车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体验更多停车后服务以及智慧车生活服务;多渠道了解停车行业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信息,并可通过网站、电话和移动端应用等方式进行停车服务质量评价与投诉。

2)停车运营商需求对进场和离场车辆进行自动检测和识别,实现自动计时收费,减少人工干预,降低管理成本。

实时掌握场内泊位使用率,可通过多种媒介向公众发布实时车位信息和诱导信息,并自动进行数据更新,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

实时获取运营数据,对车位使用情况和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用于运营策略的调整;及时向公众发布优惠信息,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和收益。

掌握停车管理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状况,及时进行故障抢修,保证运营正常。

拓展停车后市场,打造停车生态,丰富盈利模式。

3)监管部门需求掌握停车网点日常经营数据,并对其收费情况进行审查。

考核停车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建立服务反馈与投诉受理制度,开通公众反馈和投诉的渠道,解决或协助解决城市停车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4)交警业务需求掌握各个停车网点的基础信息和日常运营信息,实现行业数据统计和决策辅助分析等功能,为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政策和制度,创造良好交通环境等宏观决策或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借助物联网感知、传输和发布等技术,实现对各个停车网点的统筹监管,整合应用各停车网点的实时运营数据,将各停车网点实时车位信息及时向公众发布,做好热点区域交通疏导,缓解交通通行压力。

5)公安业务需求掌握各个停车网点出入车辆信息,获得停车网点内停放车辆的车牌信息、图片信息乃至视频监控信息,实现对静态/动态交通车辆信息的全网覆盖,加强对车辆行踪的布控、跟踪能力,为刑侦提供更为完整的数据依托。

6)城建规划需求收集各个停车网点的日常运营数据,通过各区域停车网点“时—日—月—年”不同时间跨度的占用率曲线,分析研判停车网点泊位使用率规律和走势,作为规划停车资源建设的依据,让后续建设更科学化、前瞻化,由此达成停车资源建设的效用投入比最大化的目的,通过科学的停车资源建设,从根源上逐渐化解城市停车难题。

系统需求通过先进的视频识别技术,自动抓拍和识别进出场车辆,自动生成账单和记录,配合便捷多样的支付手段,实现停车场的不停车收费。

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视频识别技术,自动检测道路停车车辆停入、驶出行为,并识别车辆号牌、泊位号等信息,自动生成账单和停车记录,以图片和视频形式记录完整停车过程,为欠费/逃费追缴提供有力证据,实现道路停车管理的无人值守。

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停车数据平台,停车资源集中管理,实时掌握各停车网点泊位使用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停车数据动态更新、实时共享,通过诱导屏、客户端APP、门户网站等多渠道向公众发布泊位信息,引导驾车人快速找到停车泊位,提高泊位利用率和周转率。

停车信息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停车生态圈,提供互联网+停车服务,打造智慧车生活,提供车位查询、车位预订、线上支付、停车后服务以及其他汽车服务等互联网停车服务。

打造停车数据中心,掌握停车数据,分析停车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态势,为城建规划部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科学规划停车资源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模型。

总体目标通过停车场前端智能化建设以及停车数据平台的搭建,促进停车信息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停车应用,提供丰富的运营管理手段,构建一个停车便捷、运营高效、监管到位、规划科学的城市停车体系,服务于社会各群体,并持续创造价值。

系统能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具有充分的可靠性、先进性、灵活性和扩展性,使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先进地位。

系统总体思路设计思想针对停车难问题的破局,国家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推动停车信息化建设,以期缓解停车难题,改善民生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015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管理的通知》建成【2015】141号指出:要尽快建立城市停车泊位信息数据库和停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停车设施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建立停车设施信息系统动态更新机制,对新增或调整的停车泊位进行动态更新;促进车辆号牌自动识别、停车位占用状态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促进停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移动终端互联网停车应用的开发与推广,鼓励居民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查询、预约车位以及进行付费。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16年停车场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发改办基础【2016】718号指出:开展城市停车信息系统开发,积极推进停车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停车信息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停车数据动态更新、实时共享。

通过充分发掘停车存量资源,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停车引导服务。

设计原则城市智慧停车管理系统的建设以“统一标准、技术先进、突出应用、稳定可靠”为原则,确保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满足城市各层级对停车信息资源的全局需求,体现城市停车管理的数字化、高效化和智能化。

1)统一标准城市智慧停车管理系统的建设须统一标准,系统建设在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建设要求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标准协议,整合各类停车资源,在统一的标准框架下实现停车信息资源共享。

2)技术先进采用主流的、先进的技术构建城市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实现社会各界对停车资源信息化的具体需求,促进城市停车场信息的综合应用。

3)突出应用城市智慧停车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突出应用,在建设中应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有效应用为核心,充分利用停车信息资源,结合各种应用业务,贴合动态交通大数据要求,实现静态交通对交通环境治理的辅助价值。

4)稳定可靠城市智慧停车管理系统的建设不是各种停车场资源的简单组合,而是统一标准构架下的有机组成。

系统采用的软硬件根据统一的规范、协议和要求选型,根据最新的标准规范,并经过具有相应资格的软件评测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的测试,质量达标,性能稳定,能够持续有效运行,满足城市停车管理、监控与运营7*24小时不间断持续运行的需要。

设计依据城市智慧停车管理系统的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章、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相关研究成果等资料进行规划设计,具体如下:➢《停车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1302-2016)➢《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394-2002)➢《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B50396-2007)➢《城市道路路内停车管理设施应用指南》(GA/T1271-2015)➢《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GA/T850-2009)➢《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833-2016)➢《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 17963-2000)➢《软件工程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 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GB/T 25000.51)➢《交通电视监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A/T 514-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38-9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70-9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除上述规范以外的遵循相关地方规范与标准以及国家、省市、相关行业的技术要求及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