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并发展的经济学流派。
其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加尔布雷思、博尔丁、缪达尔、科斯等。
作为非主流经济学,制度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
它以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批判者自居,相信经济学将朝着制度主义的方向发展。
在分析方法上,它强调制度—结构分析,在政策主张上强调社会结构改革,并自称是“左派”或“社会”改革派。
尽管它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但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三)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
作为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以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切尔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的形成时期,或称旧制度经济学时期。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1899年)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经济学体系。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着重从社会制度发展的角度论述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反对像边际效用学派那样把个人从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中抽象出来,分析个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途径,也反对像马歇尔那样用均衡的原则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
20世纪30、40年代,是伯利、米恩斯和加尔布雷斯等为代表的从旧制度经济学向新制度经济学过渡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是,加尔布雷斯在70、80年代被称为新制度学派,现在被一些学者称为后制度学派,以区别于今天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时期的理论特点还是强调制度分析,但更强调技术的发展对制度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更加重视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情和提出比较具体的处方。
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以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张五常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时期。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起的。
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勃伦、康芒斯、米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作为20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新制度经济学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发表的短文《企业的性质》。
但这篇文章几乎没有被人注意到,直到1959、1960年科斯另两篇文章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重视。
80年代以后,制度经济学几成一种理论时尚。
科斯因此获得了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作用。
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这一术语,或者理解为社会现象,如家庭,国家,垄断,工会等,或者理解为社会心理,行为动机和思维方式等的表现。
制度学派虽然强调制度因素的作用,但他们对制度及其发展原因的解释并不一致,颇具代表性的是凡勃伦的观点。
他把制度归结为人们主观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和习惯,认为制度本身就是由“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固定的思维习惯”所组成的,并用受这种心理和精神支配的一般制度来代替社会经济制度。
在他看来,思想和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因而制度也有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但制度的本质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演进,而无突变。
新制度学派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在新制度学派看来,制度只是人类本能和外界客观因素互相制约所形成的和广泛存在的习惯。
现实的“经济制度”只不过是心理现象的反映和体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法律关系,人们的心理,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
所有这些都是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对象超出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范围,接近于社会学。
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制度经济学无疑吸取了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强调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和考察制度历史进化过程,从人们的心理出发解释社会经济现象,致力描述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表面现象而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
所以,制度学派被某些人看作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在美国的一个变种。
狭义的制度经济学方法,即早期的制度经济学方法或加尔布雷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包括:第一,进化论,他们强调经济学应该是一门进化论的科学,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逐渐的,演进的。
作为制度学派的当代继承者,行为主义者温特和纳尔逊用进化论研究了企业行为,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等。
第二,整体论,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把现代经济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观察时,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它。
整体论有这样几个特点:它是一种质的分析,而不是单纯量的分析;它所进行的是案例分析和归纳,而不是进行逻辑推理;它试图建立的模型是结构性的,而不是预言性的;它所采用的心理观点是行为主义的,而不是个人主义的。
(三)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制度学派从来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从它产生那时起,它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缺乏共同阐明经济规律理论体系的经济学流派。
只是由于他们基本上都采用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来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向,并都对资本主义现状不满,从而提出要从结构方面来改革的设想或方案,所以才统称为制度学派。
1.早期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制度经济学的创始阶段,这一阶段称为早期的制度经济学,或称为旧制度经济学。
这一时期可分为三支:第一支还是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强调对社会文化心理和习惯的分析,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对制度的影响。
凡勃伦将“制度”定义为“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然后开始他的“制度导向”的研究。
他的主要观点可概括:第一,本能说。
在他看来,经济制度是人类利用天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物资需求所形成的社会习惯,而一切社会习惯又来自于人类的本能,本能树立了人类行为最终的目的,推进了人类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做的种种努力。
由于本能是天赋,不变的,因而由本能所决定的制度的本质也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制度的具体形态。
第二,进化论。
凡勃伦认为制度的进化是逐渐演变的,而不是突变的。
第三,否定客观规律。
凡勃伦认为制度的演进不但是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而且改变的趋向和进化的将来形态,除了短期外,都是不可能预期的。
第四,技术决定论。
他认为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有两个主要制度,一个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制度,一个是私有财产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制度具体形式是“机器利用”和“企业管理”。
机器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是现代经济的决定性的因素。
第五,“既得利益者”和“不在所有者”论。
凡勃伦把19世纪末出现的以控制和减少生产来取得高额利润的垄断组织为“既得利益者”和“不在所有者”,对其进行谴责,但同时凡勃伦认为这些垄断组织为维持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
凡勃伦还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他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进行揭露,他的论述和马克思是相一致的:资本主义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任何别的联系。
其次,他对资本主义诸如新与旧之间矛盾,指社会发展中的饥饿制度必然同新的社会生活条件发生冲突、资本主义两个特征“工业”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浪费现象、妇女受屈辱压迫的地位作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
再次,对资本主义大企业和金融寡头统治的揭露,他公开把金融巨头称之为“有闲阶级”,把它看作是“一个保守阶级”,是发展现代工业的障碍。
第二支是以康芒斯为代表的社会法律学派,强调集体行动在控制个体行动方面起的作用。
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而言,而在集体行动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
他认为,法律制度不仅先于经济制度而存在,并且对经济制度的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康芒斯所代表的社会法律学派制度经济学有着严密的体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稀缺性是冲突的根源,也是合作,同情,公道和私有财产的根据。
稀缺性导致人为秩序即集体行动。
第二,由于稀缺性,所以人们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
康芒斯认为应该从冲突中产生秩序。
在他看来,在秩序中可以继续存在冲突,而且不仅存在互相冲突,还存在互相依存。
他把冲突和依存归结为基本的社会关系,这只有在集体行动所产生的秩序中才能共存。
第三,交易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在康芒斯看来,冲突,依存和秩序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而这三者只有在“交易”的公式中才会结合。
康芒斯把“交易”定义为一种合法控制权的转移单位。
因此所有权成为制度经济学的基础。
他认为买卖交易的一般原则是稀缺性,而管理交易的一般原则却是效率。
第四,无形资产的合理价值。
康芒斯认为无形资产的概念,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剥削和习惯法中的合理价值概念,它只有在交易中才会出现。
第三支是以米契尔为代表的经验统计学派,他们认为经济理论的研究是次要的,不应该先有理论,在用它来整理事实材料,而应当先对事实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得到结论。
米契尔在研究经济周期时,依据统计资料,指出经济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产生着下一个阶段,即繁荣导致衰退,衰退又导致繁荣,资本主义经济正是这样波浪式前进的。
他的经济周期理论可以概括为:首先,他将凡勃伦对于工业领导人的区分,变成制造财富与挣钱之分,并以此作为他经济周期理论的出发点。
其次,他论证了经济周期各阶段必然连续过程。
他还认为货币经济中的产生由现实的和预期的利润决定,而利润又与成本、价格及其他因素相关,对这些关系的调整,经常会出现失误,于是形成周期的波动。
再次,米契尔选出了一些特殊因素,如货币因素,气候的周期变动,储蓄过多,消费不足,投资过多或不足等,作为解释经济周期的先验依据,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检验。
2.加尔布雷思等人的主要理论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继承了凡勃伦为代表的旧制度经济学派的传统。
加尔布雷思的理论主要有:(1)“抗衡力量”的概念。
在加尔布雷思看来,虽然资本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大公司手中里,消除了资本主义市场的竞争,但并不因此而导致垄断,因为正是这一集中过程引起了对立的中和的抗衡的力量――工会,合作社,买方或卖方的大公司和新出现的资本主义联合会。
加尔布雷思认为抗衡力量就是以上三种。
他认为在劳动市场上,垄断组织是强大的买者,而工人则是弱小的卖者,由于工人长期遭受垄断组织的损害,促使他们起来组织工会,并发展成抗衡力量。
而合作社组织,在加尔布雷思看来,是小商品生产者可以建立的,并与垄断组织抗衡的一种力量。
在消费品销售市场上,消费者虽然自己并不是组织抗衡的一种力量,但他们哀求零售商为消费者的利益而组织和发展抗衡力量。
(2)“丰裕社会”理论。
加尔布雷思所谓的“丰裕社会”是指“全民福利国家”。
其主要内容,一是收入均等化。
贫富悬殊现象的消除,是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