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4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详解
14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详解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第四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
在 1H-NMR谱上,各吸收峰覆盖的面积与引起该吸收的氢 核数目成正比。峰面积常以积分曲线高度表示。
积分曲线总高度(用cm或小方格表示)和吸收峰的总面积相当,
即相当于氢核的总个数。
定量分析的方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氢核磁共振谱(1H-NMR)
NMR
碳-13核磁共振谱(13C-NMR) 质子类型: CH 3 CH 2 质子化学环境 氢分布 核间关系
CH
1H-NMR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分子中含有的碳原子数
13C-NMR
由哪些基团组成
区别伯、仲、叔、季碳原子
仪器分析
2.自旋-自旋弛豫
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递给邻 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称为自旋- 自旋弛豫,又称为横向弛豫。
这种过程只是同类磁性核自旋状态能量交
换,不引起核磁总能量的改变。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其半衰期用
T2 表示。固体试样中各核的相对 位置比较固定,利于自旋-自旋之间的能量 交换,T2 很小,一般为104-105s;气体和液 体试样的 T2 约为1s。
1H-NMR
与 13C-NMR互为补充,是有机化合
物结构测定最重要的两种核磁共振谱。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自旋
1.自旋分类 ⑴ 偶-偶核 质量数与电荷数(原子序数)皆为偶数的核。 I=0 在磁场中核磁矩等于零,不产生NMR信号。 12 16 如: C O
仪器分析
第三节 化学位移
一、屏蔽效应 根据共振吸收条件 0 ,1H在1.4092T 的磁场中,只吸收60MHz的电磁波,发生
自旋能级跃迁,产生NMR信号。但是,实
验发现,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所吸收的
频率稍有差异。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苯丙酮
1H-NMR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图14-5 共振吸收与弛豫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⑵ m 1 由量子力学的选律可知,只有 相邻能级间。
的跃迁才是允许的,即跃迁只能发生在两个
m 1
对于 I=1/2 的核有两个能级,跃迁只能发
生在 m=1/2 与 m= -1/2 之间。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以有机溶剂溶解样品时,常用四甲基硅烷(TMS)
为标准物;
以重水为溶剂溶解试样时,可采用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这两种标准物的甲基屏蔽效应都很强,共振峰出 现在高场。一般氢核的共振峰都出现在它们的左 侧。因而规定它们的δ值为0.00ppm。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1 m : 2
1 h E2 ( ) H0 2 2π
1 m : 2
所以
1 h E1 H0 2 2π
h ΔE E2 E1 H0 2π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图14-3
I=1/2核的能级分裂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二)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原子核的进动
自旋核形成的核磁矩可以看成是个小磁针, 当置于外加磁场中时,将被迫对外加磁场自
动取向。如果核磁矩与核外加磁场方向成一
夹角θ时,则自旋核受到一个外力矩的作用,
核磁矩将围绕外磁场进行拉莫尔进动或称拉
莫尔回旋。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图14-4 原子核的进动
象称为化学位移。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δ 的定义:
(1)若固定照射频率ν0,进行扫场,
H 标准 H 样品 6 10(ppm) H 标准
H标准、H试样分别为标准物质及试样共振时
的场强。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2)若固定磁场强度H0,进行扫频,则:
样品 标准 6 10( ppm) 标准
仪器分析
例如: 1H 在 H0 = 1.4092 T 的磁场中,进
动频率为60MHz,吸收
0 60MHz
的无线电波,而发生能级跃迁。跃迁结果,
核磁矩由顺磁场(
m 1 2)跃迁至逆磁场
m 1 2
由于在能级跃迁时, 0 ,因频率相等而 称为共振吸收。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P
比,是原 子核的特 征常数。
图15-1 氢原子核的自旋 (a)核自旋方向与核磁矩方向 (b)右手螺旋法则
为磁旋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一)核自旋能级分裂 无外磁场时,核磁矩的取向是任意的,若将原子
核置于磁场中,则核磁矩可有不同的排列,共有 2I+1 个取向。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例 2. I = 1
2 1 1 3
m = 1,0,-1
个取向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I=1 氢核磁矩的取向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核磁矩在外磁场空间的取向不是任意的,是量子化
的。这种现象称为空间量子化。
核磁矩在磁场方向 Z 轴上的分量取决于角动量在
ν试样与ν标准分别为被测试样及标准物质的
共振频率。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例: CH3Br 的化学位移
① H0 = 1.4092 T
CH 3 60MHz 162Hz TMS 60MHz
162Hz 6 10 2.70ppm 6 60 10 Hz
3
② H0 = 2.3487T CH 100MHz 270Hz TMS 100MHz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与外加磁场强度(H0)的 进动频率(
关系用Larmor方程来说明:
H0 2
H0一定, 核一定 (
—— 磁旋比
↗, ↗
一定),H0↗,
↗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1H的
2.67519 10 T S
8 -1
-1
H0 = 1.4092 T (Tesla)
1T = 104 高斯(Gauss) 则
13C的
2.67519 10 1.4092 60MHz 2
8
6.72615 10 T S
7 -1
-1
15.1MHz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2.共振吸收条件
⑴
0
h 0
在外磁场中,若使核发生自旋能级跃迁,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NMR) :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
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
产生核磁共振。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以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照射频率(或磁 场强度)作图,即为核磁共振波谱。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进 行结构(包括构型和构象)测定、定性及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图14-7 核外电子的抗磁屏蔽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由于屏蔽作用,1H实受场强:
H H 0 H 0 (1 ) H 0
—— 屏蔽常数 所以,Larmor公式应修正为:
(1- )H 0 2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以磁量子数 m 来表示每一种取向,则
m =I,I-1,I-2,…,-I+1,-I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例 1. I = 1 / 2
1 2 1 2 2
即:
1 1 m , m 2 2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顺磁场 低能量
逆磁场 高能量
图14-2 氢核磁矩的取向
2 1
D
14 7
N
也有自旋现象,但研究较少。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2.核磁矩( )
原子核有自旋现象,因而有自旋角动量:
h —— 普朗克常数
h P I (I 1) 2π
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都有磁矩(微观
磁矩),核磁矩的方向服从右手法则(图14-1)。
其大小与自旋角动量成正比。
所吸收的照射无线电波的频率
必须等于能级能量差 E , 即 h 0 = E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h 0 E h h 0 H0 2
0 H0 2
又∵根据Larmor公式,核进动频率为:
H0 2
∴
0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二、溶剂和试样测定
选择溶剂时主要考虑对试样的溶解度,不产生干 扰信号,所以氢谱常使用氘代溶剂。
常用的溶剂有D2O、CDCl3、CD3OD(甲醇-d4)、
CD3CD2OD(乙醇-d6)、CD3COCD3(丙酮-d6)、 C6D6(苯-d6)及CD3SOCD3(二甲基亚砜-d6;DMSOd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