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说阅读 题型复习(答题方法)
小说阅读 题型复习(答题方法)
答:“我”被少年如此深爱父亲的行为所感动, (1 分)殷切地期望他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做人, ( 2 分)表达了“我”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 望。(1分)
9、谈谈启示收获
解题:从主人翁的角度打开思路,或从文章 表现的主旨的角度出发考虑。注意是否联系 自身情况。 例:20.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 的启示。 (2004年《糖罐的秘密》) 答:能宽容同学的一时过失并能真心帮助其改 过自新。
10、线索
解题:一物、事物的变化(感情变化、时空 变化等)、一人、一事 例 1 : 19 .本文以 《糖罐的秘密》) 为线索展开情节。 (2004
答:糖罐(或:糖)
例 2 : 17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了 (2003《秃梧桐》) 答: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 来组织材料的。 (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 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
5、品味理解句子
解题:形式(修辞、描写),句子写出了„„ (内容),表现了„„(结合事物的特点进行 考虑)
例: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 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2010《偷 父》 此句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少年熟练、迅速 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 ( 2 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 惊的小惯偷形象。
4、标题的作用
解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思考);写出了文中的xxx(从内容的角度 考虑),暗示了xxx(从主旨角度考虑);突 出文章的主题„„ 例: 16.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 有什么作用?(2011《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答: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 (2分)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 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2分)
3、形象概括
解题:根据“这个人做了一件什么事”来判断; 根据人物在某情景下的神态、动作、心理、语 言等方面进行概括;注意个性复杂的人物要概 括全面概括(即优点、缺点同时具备的人物) 例 : 15 . 简 要 分 析 “ 偷 父 ” 少 年 的 人 物 形 象 。 (2010《偷父》)
答:“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 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 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 (2分)可见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 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2分)
答:为下文写“寻石”一事((1 分)作铺垫 ((2分))。
③伏笔 理解: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 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读者 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例:14.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 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2011《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①“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表明母亲为是 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②“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 争了。”“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 无奈,产生了动摇。③“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 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叹气和铺开 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④“一丝温柔悄悄 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 (找对一处1分,分祈1分)
参考示例:这人真怪!我进他家偷东西被抓住了, 他不报警把我送进派出所,反倒问我饿不饿?他 到底想干什么?
8、把握人物的情感愿望
解题: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揣摩关键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常常出现在文末。(深化主题、突 出„„、点明„„)
例: 18 .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 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 么情感愿望?(2010《偷父》)
答: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 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衬托出了 “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 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②铺垫 理解: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 生创造条件或着重描述渲染,进行衬托的 一种表现手法,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例1:15.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 用是 (2009年《寻石记》)
小说阅读题型复习
1、复述故事(主要内容)
解题:说清起因、经过、结果
例: 15.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006年《词典的故 事》阿来) 答: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 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 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 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起因、经过、结果 各1分,语言通顺1分)
11、材料作用【文中写了„„(某事件 或某事物)有什么作用?】
①衬托(对比)理解: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 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 人以深刻的感受。
例: 16. 第 4 段中极力渲染 " 我 " 在游戏中的迅猛威 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2008年《歪儿》)
答: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 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3分)
7、心理描写
解题:联系当时具体的情景及人物的外在表现 (如神态、动作等)对某人的心理活动进行合理的 想象,运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例: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 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 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2010《偷 父》)
2、把握情感态度的变化
解题:(1)摘选表示人物情感态度的词 语;(2)没有明确的词语可以表示的情 况下根据某些句子进行换词概括。
例:第 13 题: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 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 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011 《旧餐桌上 的美好时光》) 答:拒绝(反对)— 理解(支持)—自豪
6、词语理解
解题: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并判断是否要解释词语。
例1: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 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2009 年《寻石记》)
答:“我”相信了石头的传说,觉得自己并不蠢, 所以空着手回家也理所当然 (2 分)。生动表现了 小孩充满童真的有趣心理。(2分)
例 2 : (2) 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 “汉语成语小词典”。( 2006年《词典的故事》